习惯的力量
早上莫名没有听到闹铃声音,起床迟了,急匆匆往学校赶,到学校的时候还是迟了几分钟。
来不及放包,先冲去班级看了一眼。虽然外面一派运动会的气氛,但是孩子们到得还是很齐,在认真地跟着音频背《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一幕真是让人感动。这样到点就读,慢慢地内化成了孩子们的习惯。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命运的巨大能量。
不过还是要自我反思一下,离家远就要把握好时间。想要求孩子不迟到,自己就要以身作则才行。
看花
早上带孩子们去操场集合,到得比较早了,操场上人比较少。男生们玩性大发,排着队一个一个去沙坑那跳了一遍,扑通扑通跟下饺子似的。我等他们差不多都玩了一遍才去制止。有时候总是很矛盾的,又不想破坏这样突如其来的自由感,又要在一个大范围里尽量让学生遵守秩序。
为了转移孩子们玩沙的注意力,我们到旁边去看花。“蔷薇”是我们学过的花,所以孩子们看着似乎很亲切。馨怡、宇昕和李欣很认真地按照观察植物的方法在观察花瓣、颜色、叶子的形态,子臣和昕怡在一边兴致勃勃地跟我分享自己在小区里找到的花。
昕怡说:“我们小饭桌的围墙边就有好多的蔷薇花,不过这几天花的颜色淡了,没有学校里的这么浓。”
子臣是个天性比较活泼的孩子,一边跟我分享他在小区幼儿园旁边看到的一大丛一大丛的蔷薇花,一边激动地用手比比划划。
最近在看《洞察:精准观察和有效沟通》,深切地体会到心理学中所说的“盲区”,往往让我们在多线程的工作和学习中“看到但没有注意到”。这几朵蔷薇花默默在学校里开放了好几天了,孩子们天天跑操的时候都能路过,但直到我指给他们看,他们才开始啧啧称奇。当孩子们蹲下去的一刹那,这几朵蔷薇仿佛才开始颜色明艳地出现在他们的脑海里。
观察力的培养,就是这样一门不会考试,但是让孩子受益终生的功课。
紧张的决赛
今天进行的是60米、100米、200米、400米的决赛,和跳高、4*100比赛。
昨天跟女孩子们闲聊,聊到我小时候参加田径队,老师对我们的发型都有要求的事。珺逸大概是听进去了,早上来,扎了个十分Q的丸子头,一本正经地跟雅婷解释:“因为扎辫子会有风阻。”
这次的运动会总体孩子们表现很不错的。志博拿了60米第四、100米第四,珺逸100米第四,雅婷200米第四、400米第二。去年的径赛,我印象里只有城城和志博进了决赛,这次的成果真是让人欣喜无比。
亚杰抱怨了两天自己没学过没练过,结果一向灵巧的他也拿了跳高第五名。尤其是前几跳都是一次过杆,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
子强拿了800米第四,十分不甘心,信誓旦旦明年要跑1500。
今天的田赛和径赛中间隔了一小段时间给运动员们休息,于是我有时间过来,抓拍下了运动员们的英姿。跳高组的欣悦、可怡都比我厉害,在没有人教跳高的情况下,居然无师自通地自己掌握了跳高的方法。
等把他们拍完,又错过了我们班4*100的男女接力了。这次男生组出了状况,我临时禁了城城的比赛,于是男生们自己去协调,找了个队友代替,我都不知找的是谁,孩子们倒是很满足。家和同学表示,比上次运动会的时候快了不少。
雅希跑完4*100自己的那一棒以后,都还没有来得及看结果,就被我拖来比跳高。这个本身就对自己超级不自信的姑娘大概是一肚子怨气,又急又怕,在原地就开始哇哇哭。一群姑娘小伙都围上来安慰。可怡和珺逸擅长“自黑”,用自己当年的黑历史来逗雅希开心;欣悦表示先跳一遍给她看,让她不要急,裁判们等下会降杆从最低开始比的;连瑞屹都在旁边不停安慰她“跳不过去也没关系的,先试试!”
我倒真不指着这群报名了跳高的孩子拿奖。平时我们没有经过专项的训练,大家都一样,如果不努力,凭什么我们就要比别人优秀呢?但是,这一关我倒是真的得逼着她过一下。这样的跳高器具,平时很难拿得出来,也只有比赛的时候才有这么齐全的防护措施,这时候练比平时更安全。我又是一只手胡萝卜一只手大棒,逼着雅希“遵守承诺”,哪怕是冲呢,也要冲过去撞一次杆子,感受一下摔倒的感觉。真摔在垫子上,发现其实没有什么事,下次就不会有这么浓重的恐惧感了。
跳高的队伍里只剩雅希一个人没有比了,裁判张老师和许老师一直耐心地等着。我们去跟裁判张老师说好,雅希不比三次了,只比一次,感受一下就停。张老师同意了,看着雅希一个人擦擦眼泪,开始往台子那冲去。
当然不会有什么动画片里的奇迹出现,让雅希无师自通地奋力越过杆子的。但是这样敢于迈出第一步的雅希,的确是解锁了人生中一个了不起的成就——鼓起勇气去面对拦路的高杆,哪怕有难度,也不再原地放弃。
现在管你,是因为我们爱你
每次大型活动的时候,孩子们总是会出一些小插曲,让我觉得孩子们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的。
比如这次发现的,孩子们不珍惜公物,在搬椅子下楼的时候,会肆意在地面上拖行,发出很大的噪声也不知道想办法。还有一些同学其实是没有太大的规则意识,在教室以外的地方会不顾禁令,反复奔跑打闹,这样的事情反复出现,值得我去警醒。
中午面谈了三对家长和孩子。这次出现了重大行为问题的小A和小B,不听劝告坚决不遵守规则的小C。
每一对孩子我都要格外叮嘱一句:“老师很喜欢你,但是老师非常不喜欢你身上这样的行为,这样的事你以后要改过来。”
对每个反复被找来的家长也格外叮嘱一句:“千万别觉得被老师约谈是烦事。老师们也忙,最省事的方法其实应该是没出大事就盖过去,不告状、少沟通。但是这样一来老师和家长都省事了,孩子就被忽略了。不趁现在防微杜渐,以后孩子大了,想管的时候,就不好管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给孩子系上第一颗扣子的引路人,是孩子终生的老师。教育少不了家庭的力量,最近有不少家长都跟我说“实在没办法了”,感觉到自己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又不知道应该具体应该怎样教育孩子。突然很想请几个高年级的“外援”家长们过来传经送宝,让这些宝爸宝妈们能进行过来人之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