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妈妈,我一直不能接受从孩子真实的行为反馈到这样的信息:你不是一个好妈妈。
桃桃今天玩的时候不小心伤到了手,是用订书机扎到的,她的第一反应不是哭,是立刻捂起来,害怕的看着我。对一个孩子来说,那种疼痛是无法掩饰的,可是她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害怕。从什么时候开始,每次她真的受伤,哪里破了,流血了,她开始不愿意让爱她的人知道。今天也是一样,她实在忍不住了,开始哭,我问是不是很疼,她拼命点头,我想看看,因为很担心会不会有订书针再里面,她却一下跑远,紧紧捂着不让我看。
“你是不是不想让妈妈担心啊?”“是不是害怕妈妈说你啊?”……一通乱猜,孩子最后来到我的身边,断断续续哭着说出的第一句话居然是“这件事情不要让爸爸知道……”立刻点燃我内疚的情绪。“到底是什么让孩子在受伤的时候宁愿选择忍,也不愿意告诉爸爸妈妈?”我一遍遍的问自己。
回忆从小到大的养育过程,我最害怕的就是宝贝受伤。我想爸爸和家里的其他人也是一样。我们的关心带给孩子的是坚定安全还是恐慌和不安?
共情是理解孩子的情绪,不是跟他一起恐惧和不安。当我问是不是很疼,很害怕的时候,孩子会强烈地反馈这种情绪,会发抖,声音也会颤颤巍巍,那种哭声妈妈的本能一下就会辨别,跟工具没有任何关系,妈妈的保护欲会条件反射般被激发出来。
可是这个时候,妈妈同时要带给孩子的是安全和支持的力量,因为孩子此时需要的是有意义的帮助和无条件的理解。这种力量是什么呢?这种力量能够促使妈妈从各种情绪中暂时撤离出来,帮助孩子判断受伤的状态,找到能帮助孩子的解决办法,带给孩子一定能好起来的信心。如果妈妈跟着着急上火,孩子会加深恐惧和不安,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任何作用。
原理很简单,就是大脑的镜像神经元作用,我们大脑有模仿的功能。比如,生活中看到别人打哈欠,自己也会想要打哈欠。因此,我们很容易受到其他人情绪的影响。所以,妈妈的自我觉察能力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怎么觉察呢?办法很简单,时刻提醒自己是妈妈,把妈妈这个身份提升到意识层面,就会有和孩子不一样的行为。因为孩子不能像大人那样有经验的处理受伤的状况,而妈妈可以提供更好的帮助。如果妈妈也无能为力,那么坚定的态度总是可以帮到孩子的。
很多妈妈在孩子生病的时候特别容易发火,其实是在用愤怒掩盖自己的无力。这个时候,孩子只看到愤怒,就会感受到恐惧。有的孩子此时会发展出一种情商,像我的孩子,为了避免妈妈生气,告诉妈妈我不疼,我不难受。此时此刻,如果你还有意识,一定知道自己做错了。
后来,我一直陪在孩子身边,跟她商量怎么处理,帮她冲洗,告诉她自己小时候受伤的故事,用事实证明一切都会过去。疼痛的时候,转移注意力和面对都是办法。我以前不知道从哪里学到用数字表达感觉,这次就用上了。我问桃桃:如果10代表特别疼,0代表一点也不疼,现在有多疼啊?“2”。我从孩子的回答和表情,看到我的孩子有多坚强,多勇敢。
总而言之,理解孩子是一回事,跟孩子一起痛苦,恐惧是另一回事。理解是允许孩子有情绪,可能是害怕、担心、自责,委屈……理解可以用语言,不一定非要和孩子一起在情绪里汪洋里共生死。支持是无论你表现的怎样,是好,是坏,是喜悦开心,是悲伤哭泣,妈妈永远支持你的决定,帮你一起解决问题。支持不是以己经验,简单粗暴的说教: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小事。
孩子受伤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到的是理解和支持,即使你万般焦虑,极度痛苦。
记住,你是妈妈,你一定比孩子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