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春运又快到了,你是否还记得曾经带你离开家,走向远方的那条铁路。
这是一条始建于1960年,于1964年通车的铁路。主要用途是将赣南山区木材外运,所以被称为森林铁路。原先的功能早已消失,如今部分被开发成了旅游路线。我的老家,就在这铁路旁边。
这是一个宁静的山村,和中国南方大多数村庄一样,坐落在山窝窝里。四周环山,靠山吃山,如果茶能算是经济作物的话,我猜它曾经是很多村民可支配收入重要来源之一吧。
这个村子并不小,大姓小姓都不少。有阵子我喜欢读乡土文学的时候,隐约觉得在农村,姓氏、家族是很重要的事呢。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原始部落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群体,互相争夺地盘,这剧情在国家宝藏蔡国庆那集也出现了呢。农耕时期,谁家劳动力多谁就能过得好,平凡的世界里帮助王彩娥打架的不也是她娘家的哥哥们么。但是现在类?作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生子女一代,我认为各种问题不会太远了。
喔,说远了。村子平日里经常空荡荡,多数是老人孩子一条狗。和拥挤的北上广深过年人口忽然变少刚好相反,小村出去的人大多数过年都衣锦还乡,乡间小路车都摆不下。
与年轻人都向外跑相反的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从村子里走出去的人想回来。大概一周前,我在半月谈还是哪个官媒公众号上发文呼唤新乡贤。
恰好去年我思考过这个问题,还记录下了一点想法在《回不去的故乡》里。我觉得制约新乡贤这个群体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存量不够,土生土长一直在农村的人不是很多了。多少人出去了,打工赚钱,求学奔仕途等等。增量不足,返乡创业的人有,以后也会越来越多,但等他们成长为乡贤时间成本有点高。最容易最直接可以发挥作用的是,告“老”还乡的那一群人,有资历有能力,容易树立威望。但是他们往往老家没房,回不去住,没个落脚的地方咋个整。
去年八月,国家出台了《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方案》,在13个城市将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或许能成为“走了就别再回来”的那一群人可以实现的期待。
改革漫长,作为和乡土曾经有过直接联系的他们很快就会老去。接替他们的,对乡土又未必有多深的感情。而且,即使放开了租赁,他们也未必愿意住在建在农村的高楼里。未来如何呢,拭目以待。愿每位想回家的人,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后记:对于家是什么,我一直不太明确。最最狭义的是,住的地方,房子,无论是租的买的。更广义一点,是家人,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再广义一点,是来处。但我们从哪里来?前几天看个电影《无问西东》,王力宏的战友说:等打完这一仗,我要回家看我妈。结果,王力宏驾驶飞机冲向敌舰时,向跳伞后被敌舰打成筛子的战友点头:回家。那我们从哪里来?哪里是我们的家?这或许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执着于落叶归根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