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儿时记忆中,面是重头戏。
虽然是在四川,但面在一日三餐中牢牢占据着晚饭的位置。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夏季雨后,在林间或是小路边遇到一朵“斗鸡公”。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可以算是上天的犒劳——这意味着晚上的面多了一味臊子。
这种白色的蘑菇只有在雨后才能找到,连续几天的梅雨让人心中不快。吃上一碗它配的面,出上一身汗,天就快晴了。
新采摘回来的“斗鸡公”先放在厨房,阴雨天也不用担心变坏。到了晚上,打一盆清水,把身上的泥洗掉,晶莹剔透的身子就出来了。往案板上一放,在叮叮咚咚声中,一座由蘑菇丁堆成小山慢慢成形。
在油烧至七八成熟时,把切好的丁往锅里一倒——滋啦~香味已经跑出来了,蘑菇的鲜中混着泥土的清香。再放上盐,切好的韭菜,翻炒几下,最后滴上几滴香油,厨房里飘着山林的味道。
面一定要在大铁锅中煮。半铁锅山泉水在柴火上开始冒着小泡,这时候把准备好的挂面放进沸腾的泉水中。一根根面条在水中慢慢变软,然后四下散开,在不断翻腾的水中舞动。过几分钟,把煮好的面捞起来盛到大白瓷碗里,淋上锅里的面汤,再把还冒着热气的臊子倒在面上,最后淋上一点臊子里的酱汤,一天的疲劳在这碗面中得到了犒赏。
另一种与豆腐有关。
小时候,赶集是可以让人高兴好一阵子的事。集市上有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遇到快过年的时候,还有卖艺的。有时候,奶奶会买上几块干豆腐,拿回家和腊肉一起炒,豆腐和腊肉都特别干,一口咬下去,腊肉的咸香搭配豆腐的豆香,这时候要是再有一碗白米饭,也就不虚度一生了。
豆腐干另外一种吃法就是做成臊子。买回来的豆腐干先切条,把条垒一起再切丁。如果这时候是冬天的话,还可以去地里割上一把韭菜。这时候的韭菜正是好吃的时候,新鲜的韭菜和豆腐丁在滚烫的油里相遇,上演一场美食的童话。一直认为韭菜除了和鸡蛋是绝配外,与豆腐干也是天生的一对。
在自家的菜籽油里打过滚的豆腐丁混着韭菜被盛到碗里备用。
现在该讲讲煮面的汤了。一般有山泉水,鱼汤,排骨汤等等。用山泉汤煮出来的面具有特有的清爽,最大可能地保持了面本身的味道。这对面本身的品质是一个考验,必须是新面才适合用山泉水煮。陈面往往开始断节,有的还会长虫,不适合用泉水煮。
第二个是鱼汤了。鱼汤最好是用手掌大小的鲫鱼炖出来的,放在砂锅里慢慢煨出鲫鱼的鲜味儿,然后滤出纯汤。取滤出的汤倒入铁锅中,加入适量开水。这样煮出来面爽滑,鱼汤的鲜渗入到每一根面丝中,面条一入口感觉如同鱼肉,但却无刺,跐溜一声,一筷子面条就没了,包管你吃完一碗还想要第二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