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仁,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 ,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伤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以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为拂人之性,菑必逮富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上文出自《大学》,本篇没有译文,以下皆是随笔
前文主要阐述的是“正心、诚意、修身”的方式、意义和重要性,而本篇就开始讲述“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本篇依旧是引经据典,多处引用《尚书》《诗经》《国语·楚语》来例证文章的观点。“一家仁,一国兴仁”,有一首歌《国家》就很好地唱出了这个道理:
一玉口中国 一瓦顶成家 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
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 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
这也就告诉了我们,为什么“齐家、治国”是相辅相成的。怎么“齐家”?本篇中说得很少,但是分量很足:“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这句话我是非常认同的。上行下效,我们怎样对自己的父母,可能我们的孩子就怎么对我们。孝顺父母,兄弟和睦,教育子女身体力行,这就是齐家了。
而所谓“治国、平天下”,文章中没有提供什么治国方略,军事谋划,而是要教人们有道德--“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要教人们生财有道--“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这颇有写《道德经》的老子“无为而治”的风范。民众衣食无忧、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民富则国强,国强则天下升平。而这些的基础,其实就是在于人民讲诚信品行,生财有道,不起兵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