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 微信公众号——古是, 作者: 古是文化, 文责自负。 】
李雯和张华是大学期间认识的一对情侣。他们分别来自于一个穷困的家庭,他们虽然不是来自于同一个地方,但他们来自的地方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国家级贫困县。而他们的家庭又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家庭成员的不完整从而导致家庭本身在所在的农村也是比较贫穷的。也许是因为家庭缺失的棱角在李雯和张华心中形成的缺口正好和对方的缺口相匹配,李雯和张华没有经过浪漫的恋爱过程,没有经过海誓山盟的彼此对宣,更没有经过很多对爱情有精彩见解或观点的人的见证和祝福。李雯和张华走到了一起。
他们只是一起去教室上自习,一起去图书馆检阅资料,一起去离教室更远一点但饭菜更好吃一点的食堂吃饭,一起在吃过饭后在校园大马路上上留下属于他们一致的脚印,一起在傍晚十分相互依偎着坐在校园的情人坡上讨论下今天遇到的没有解出来的数学题。他们还经常一起去市里面最繁华街道旁边的那条亲民街道上挑选应季的衣服。他们还经常坐着公交车,坐了好远好远跑到市区最北边的黄河边上,看看浑浊的河水,在河岸上被风干的枯草堆里躺下来互相对视一笑。他们还一起计划了旅游,跑遍了附近能跑的任何一个景点,经常因为节省一两块钱的公交钱而多走上个四五公里,他们却累的心甘情愿,他们说我们欣赏了了路上的风景,这风景一样美丽。
他们经过长时间的商讨和分析,还一起做了一件在现在看来更有意义的事。他们一起决定每个月省下一千块钱用来长期资助一名来自于困难家庭的孩子。他们没有想过未来的某一天可以得到来自孩子的回报。他们只是觉得假如在世界的某个地方有着自己的一份寄托,世界的某个地方有着一份对自己的寄托,那么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说做就做,很快他们就确定了捐助渠道,并且从捐助渠道选择了一名来自于山里缺少父亲的小女孩作为资助的对象。
有一段时间网上曝出了一些捐助平台利用人们的善良和对困难儿童的同情,鼓励人们捐款捐物,但实际拿到手的钱被平台背后的黑手一次次的染指,每次染指这些钱能够到达真正需要它的孩子的手里的就会少一些。更有一些尖锐的媒体评论者说我们的善良并不能帮助那些处于贫困中的孩子,反而助长了某些人的邪恶。有些新闻更新列出了,某些平台的某些负责人在自己主导平台的这些年从中获取了多少多少的利益,甚至有人拿这些孩子们的救命钱去包养小三,去公海上赌博。他们为着自己随性的生活,置一个个处在绝境中的心灵于不顾。媒体呼吁我们不应该再豢养这些善良道路上的蛀虫,我们应该先消灭了他们,再想办法去拯救那些孩子。
很多人看了新闻无不气愤填膺,他们无奈的收回了自己已经向孩子们伸出的援手,当然这也怪不得他们。但是李雯和张华没有停止自己的行动,尽管他们的一千块可能更加的来之不易,那是因为李雯给张华说了一句话,我相信善良可能会晚到,但一定会到。张华看着表情坚定的李雯,心里回顾了一下自己自从母亲去世后的那种孤独难熬的生活,他甚至想过离开这个世界,但最后他遇到了李雯,李雯就像一盏灯瞬间照亮了他的生活,让他心理里所有的胆怯都有了合理的解释,让他所有对前方的踟蹰都有了下定决心的勇气。难道李雯不就是属于他的晚到的善良,虽然自己仍然度过了一段困难的时光,但李雯的到来还是让他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李雯和张华盘算着自己的支持能有多少到达那个孩子的手中呢,或者到达他妈妈的手中。如果到了一千,那孩子一年的学费不用愁了,如果到了五百那可以买够孩子一年的教科书和课外书了,甚至只有二百呢?那么到了冬日,孩子至少还能多得一件羽绒服,如果只有一百呢?孩子也可以换下那个踢球时漏脚趾的破球鞋了吧!如果更少呢?那么孩子至少能得一本书,一册作业本,甚至一个文具盒,一杆铅笔。李雯和张华相信,无论这珊到了多少,都必将写进孩子的心中,一辈子都不会消失。
两年多之后的某一天,李雯和张华正在为毕业是考研还是工作的选择问题而发愁,想要早点摆脱对家里的财务依赖的想法,让李雯和张华都优先选择找工作,但毕业形式严峻。屈指可数的企业到学校宣传招聘,而每家企业还没宣讲都能收到一大摞的简历,本来企业招收的名额都不多,如果单从简历来看说是百里挑一也一点不夸张。里面又不乏一些成绩极其优异的人,学生会等社团的干部等。而像李雯和张华这样的成绩中等,在社团表现也不是很优秀,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自习室和图书馆的学生,只有一些干巴巴的且不吸引人的成绩单,每家企业宣讲后积极投出的简历往往都像石沉大海了一样。为此,李雯和张华也像大多数学生那样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往往这时候,学校和学院也在频繁的在官网首页上更新自己历年来不下于百分之九十的就业率,这让李雯和张华更感到纠结,难道自己真的只能做那百分之十吗?尽管李雯和张华可以相互支持,但他们两个人仿佛都失去了支持。
一封信的到来,打破了他们的这种状态。
信是来自于他们志愿的那个孩子的,长期以来,李雯和张华只能通过官方渠道去捐钱捐物,并不能获得自己捐助的孩子的特定的联系方式。虽然有时候他们也想了解下孩子实际的生活状态,但也只能放弃了。而这次,孩子竟然主动联系了自己。信上说,每个月固定的时间,慈善捐助中心的人都会来到学校,他们带来了一些书本、一些衣服,还有一些鸡蛋牛奶等吃的东西,偶尔也会带来孩子们最喜欢的巧克力,但巧克力很少每次只有几个孩子能够拿到,所以大家就只能排队,自己一年才能拿到两次巧克力,但每次拿到巧克力自己都可以高兴半年。所以,信上说拿到两次巧克力她就已经很满足了。因为所有的捐助都是统一购买并且发放的,所以孩子也不知道哪一份是来自于张华和李雯,但孩子说自己之所以能够拿到这么多的礼物全是因为有很多像张华和李雯这样的叔叔阿姨,所以她觉得每一份礼物中,都有张华和李雯的心意在里面。所以,每次发放的礼物她都会用的很爱惜。
信是用铅笔写的,稚嫩的字体还出现了很多错别字。看的李雯和张华有些想笑,但绝不是嘲笑,而是一种满足,他们觉得自己在回顾自己取得的一项很大的成就一样。信里的孩子还表达了对李雯和张华的敬服之心,孩子觉得李雯和张华肯定都是学习了很多的知识,认识很多的字,不像她一样,写封信还要查好多次的字典,做很多次的修改,就这样还是会出现好多错别字。但孩子没有表示沮丧,她说自己一定会更加努力的学习,争取以后到哥哥姐姐所在的城市学习和工作,努力的追赶哥哥姐姐的脚步,用自己的双手回报哥哥姐姐和社会,孩子说等自己赚钱了自己也会像哥哥姐姐一样去资助那些像自己一样的小孩,给他们以希望,让他们可以在艰苦的条件下拥有学习和奋斗的机会。最后,孩子说她会好好的守护来自哥哥姐姐的这份爱心,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报答。
孩子的信给了李雯和张华很大的鼓励,他们仿佛看到了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尽管光线微弱,却不惧黑暗,毅然决然的与这广袤无垠的黑暗抗争到底。很快李雯和张华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决定,张华决定继续努力找工作,就算是放低条件或者参加一些行业培训,自己也要尽快的投入到工作中,为自己、为李雯也为了远方的对自己的期待。李雯则下定决心考研,打算在求学的道路上更上一个台阶。最后,李雯考上了研究生,利用录取通知到开学的这两个多月的时间她找了一份短期工,进厂做流水线工人。拿到的工资则支持了张华行业培训期间的学费和日常花销。研究生开学,张华也结束了培训,依靠行业热度顺利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就这样,李雯和张华开始在两条跑道上起跑了。但对远方的儿童的支撑则还是她们共同的目标和事业,从未有过中止。唯一和之前不同的是张华和李雯每个月都会收到孩子的信,这封信也成了开启异地长跑恋爱模式的两人之间最结实的引线。
一生中我们会遇见很多人,但只有很少的人会留在我们的身边。那些可能给予我们以援手的往往不是我们觉得有能力或者应该给予我们援手的人,往往是那些和我们有心灵的碰撞,在某个时刻共处一份纯真的感动的人,在我们最黑暗的日子里尽自己的努力给我们一点点微弱的光亮。但九十这微弱的光亮,最后真的就能够点燃我们心中对光明的渴盼,走向属于我们的辉煌。
一份微不足道却锲而不舍的援助坚持,一张张歪歪扭扭错别字频出却一张比一张写的好的真挚的信。这份有距离的双向陪伴,不正是我们在面对困难与黑暗时最缺的那盏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