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长的手指缓缓抚过他深棕色的鬈发,温柔而缱绻,似有千言万语欲说还休。良久,金发男子俯下身来,英俊的脸庞贴近那深棕色的头发,手指却加重了力气,在他的鬓角耳际辗转流连……
这力量加强了膝下男子的渴望,似乎在鼓励着他什么。于是,他站起来,反抱住了金发男子, 他的拥抱热切而又小心翼翼,生怕惊吓了对方,也惊吓了自己。
他伏在他金色浓发的颈间深吻……
某种沉睡的意识被这吻唤醒……喘息逐渐粗重……
眼看彼此那饥渴的双唇就要犯忌……
差了那么一点点,就是那么一点点。
他只来得及在人群涌入房间的前一秒离开他的怀抱。
这是1987年电影《莫里斯》的片段。电影由英国作家福斯特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有人说这本书像是福斯特的自传,福斯特同书中主人公一样,毕业于剑桥大学,也是一个同性恋,大学时期爱上同班同学,后遭遇其背叛,在埃及时爱上一位英俊的电车司机。
福斯特出身于伦敦的一位建筑师家庭,父亲早亡,由母亲和婶祖母抚养长大。生活中缺少男性的影响,也使福斯特很小时,便已肯定自己是同性恋者。少年时就读肯特郡唐布利奇学校的不尽愉快的经历,使他对英国的公学制度十分反感。1897年福斯特入学剑桥大学,接受了门徒社关于摈弃旧体制、创立新伦理的思想。
小说在20世纪初便已完稿,但过了60多年后才出版面世。福斯特在《莫利斯》的手稿上写了这样的批语:“能发表,但值得吗?”虽然作者几易其稿,该作品也曾在小范围的朋友圈内传阅,但鉴于当时英国的社会氛围,福斯特言明《莫利斯》只能在他死后发表。1969年英国取消了对同性恋的刑事处罚,1970年福斯特去世,《莫利斯》于1971年出版。
彼时,1908年的剑桥,风华正茂的他们相遇,隐约情动。克莱夫迷恋古希腊文化,熟读柏拉图的《会饮篇》,相信最高贵的爱是男人之间的爱,并强调两人间若只有美德与知识的交流最为崇高。
莫里斯被克莱夫大胆而激烈的言论吸引了,两颗年轻的心愈加为对方而痴迷。他们逃课去郊区的草丛玩闹,他们去乡下的庄园里骑马,他们深信是对方唤醒了自己……
“如果你丢下我,我会半梦半醒地度过这一生。”説这句话时,克莱夫一定不会想到先抛弃对方的是自己。
知道曾经的同窗因为同性恋被捕入狱后,克莱夫受到了极大的精神刺激,他开始反思与莫里斯的这段关系,放弃了曾经的古希腊情结,娶妻结婚,一心想要在政途上大展宏图。
莫里斯很痛苦,他以朋友的身份在克莱夫家里小住,却常常感到内心的折磨与压抑。克莱夫家里的仆从阿列克明白了莫里斯的痛苦,在一个夜晚爬进莫里斯的窗户,抚慰他受伤的心。莫里斯明白了之前克莱夫所説的柏拉图式注重精神交流并不是真正的爱,他怯懦,他退缩,他并不是真正的爱他,他只是对古希腊遗风的一时好奇与迷恋。
与之相反的是阿列克,为了莫里斯,他放弃了与家人一起去阿根廷淘金的计划,他在船屋里等待一个不知道结局的梦,他给了莫里斯全部的爱。
影片最后,克莱夫知道莫里斯要走了,呆呆地望着窗外,那是莫里斯年轻的笑容,不知道那个瞬间,克莱夫心里会不会塌陷了一块呢?会不会后悔当时的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