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微濛,让西安的空气着实清新了不少,急匆匆地赶上公交车,我终于坐到了一年级一班的课堂,今天,我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姓氏歌》。
孩子们课前吟唱,老师则在黑板上迅速写下了本课要了解的几个姓氏名称,老师边复习边引导学生读准这些汉字。
接下来的课堂程序是:一请大家读这首儿歌的第一小节,不会认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再用笔画出,你所了解到的姓氏,多读几遍;二是认识课文中许多字都是合体字,有两部分组成,比如“木+子”就是“李”、“口+天”就是吴,教师讲解,学生跟学,适当拓展一些有关姓氏的汉字合体结构……三是大家击掌,打节奏齐读这节诗歌,打节奏的过程是老师的起头很标准,但到了学生齐读时,就变成了拉长音调的慢八拍;四是学生的合作阅读,你来说,我来接,于是出现了如下的对话现象……
生1:你姓啥?
生2:我姓胡。
生1:什么胡?
生2:古月胡!
生2:你姓啥?
生1:我姓张。
生2:什么张?
生1:木子李!
师:哈哈哈……你姓张,咋就说成木子李啦……
全部同学都在此时说笑开来……课堂气氛终于在这个时候活跃了起来。
细想这个教学资源的出现,我们能不能推及更多一点思考,避免这一种情况的发生呢?为了课堂上的有序推进课堂学习,课前,我们可以多了解一些这个班孩子的姓氏,先让同桌互相练说一下各自的姓氏,再让孩子在班上随机组合,一是变幻了课堂的呈现形式;二是给了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三是我们了解了学生在识字部分的掌握程度。对课堂片段的思考,让我们发现看似一个小小的教学步骤的调整,实际上却体现出,我们对学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