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列传》:因富而聚,因贫而散
文、图 / 网风
据说苏秦是鬼谷子的高徒,又说有《鬼谷子》这本书而没有鬼谷子这个人。但苏秦是战国时期有名的“策士”却是盖棺定论的结论,苏秦早年出游求学未获成功,归家后遇父母兄嫂以及妻子耻笑,于是更加发奋读书,利用所学游说六国功成,佩上了六国相印。“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后衣锦还乡时赏罚分明,完美地践行了“以德报德,以怨报怨”行为准则,只到后来为避祸报恩而离开燕国服待齐国,在齐国被刺客刺杀成重伤,幸免于难后仍采取主动措施,请求将自己车裂示众以抓获并报复刺客,他都坚持着这种行为标准。后人对苏秦颇有非议,但我在读完司马迁的这篇传记后,除了和司马迁一样对苏秦的人生遭遇充满同情之外,我的心中更充满了对苏秦的景仰和敬佩之情。
《增广贤文》中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富贵人。”的确,世人在利益驱动下所发生的聚散离合,因贫而散、因富而聚的规律屡见不鲜,王候将相和贫民屌丝一样都不能幸免。司马迁在另一篇列传《汲(黯)郑(庄)列传》的末尾对此有更直白的描述。司马迁说,即使是贤德如汉武大帝的两位大臣汲黯和郑庄,和他们一样具有高尚的品行,在他们在位有势之际,宾客盈门,车如流水马如龙。然而一旦罢官失权之时,照样宾客尽散,门前冷落车马稀。呵呵!“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是人性的卑劣所在,而在这当下这个“短视”的时代,更多的俗人则比苏秦的嫂子的前后表现还要丑陋,“前倨后恭,委蛇蒲服”更加突出。
无疑,《苏秦列传》是司马迁为苏秦正名的一篇传记,“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是的,出生贫穷的苏秦辞家离乡求学,初入仕途处处碰壁,但这并不能抹杀他为改变人生所付出的努力,在最需要亲情和温暖支撑的时候,他遭到的却是来自亲人们的冷遇和白眼,好在苏奏即没有屈服也没有沉沦。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妄窃皆笑之。”司马近在开篇虽作墨不多,但令历经过世事沧桑和人生沉浮的人读来,不免怆然泣下,不免热泪盈眶。关于苏秦起初受挫归家后的遭遇,《战国策-秦策》有更详实更细仔的描述:“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辛辛苦苦在外多年的打工收入因为“跑门路”而花了个净光,自以为“学而优则仕”的结局成了“学而优则伤”,钱花完了不提,连值钱的衣服都搭了进去,穷酸的屌丝抱着一捆书回乡,妻子不帮缝洗、嫂子不给饭吃也就罢了,连父母也懒得搭理自己。至亲至爱形同路人,堂堂七尺男儿在家中被视为无用之物,被看着家中难以甩掉的包袱,换着常人,人生到了这个地步还会有什么念想?生无可念,羞愧难当,悬粱或是投河或是割腕,除了这几条道路,人生此时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吗?
有,当然有。所谓英雄,岂时就是弹簧,压得越狠,积蓄的内力就越深。为什么总在那些飘雨的日子,深深地把你想起?何止贫贱夫妻百事哀?贫贱父子也是,这个时候,盘旋在苏秦脑海中的除了“功名”,估计还是功名。“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日:‘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这一“伏”,伏桌伏床伏登,不知可有凿壁偷光,不知可有伏在地上读书。
当信心爆绷的苏秦一路向西,不知那盘缠是否是害着脸皮向家人讨得,还是四处筹借所得。据说为了装点门面,苏秦还鼓动了一个随从,跟我走吧,苟富贵,不相忘。好不容易见到了秦惠王,苏秦就开始唾味星子四溅试图说服秦惠王而得以,可惜秦惠王刚刚车裂了商鞅,对苏秦这种爱逞三寸不烂之舌的货色厌烦的无以复加,三言两语就将苏奏打发。滚蛋吧,纵横君!
此路不通,姑且绕道。转道去赵国碰碰运气吧,又碰了一鼻子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磨难啊,要么把人磨得失去斗志要么把得更加坚强。此去燕国,哪怕是1%的希望也再做一次100%的努力!无路可退,来到风萧萧的易水之边准备渡河时,仅有的1名随从也要摞挑子,奶奶的,易水之寒,日月可见。
逆袭的路啊!汗泪斑斑。
抵达燕国后的苏秦全靠死撑,又是漫长一年的等待,苏秦终于受到了燕文侯的接待,游说的内容就不再赘述,无外乎充分掌握了燕文侯的心理“以利诱之”。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燕文侯无疑是个识货的买家,“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在淘得“第一桶金”后,好运也开始频繁地降临,苏秦终于踏上了他开挂的人生。
再到赵国,那个阻拦赵肃侯接见苏秦的相国奉阳君已经挂了,巧舌如簧得到了最大发挥,一席纵横捭阖的高谈阔论,听得赵肃王血脉喷张,立即“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当金子暴在阳光之下,那黄灿灿的光芒照得人头晕。
再去韩国,再去魏国,再去齐国,再去楚国,这一路顺风顺水,这一路风光无限。“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车队再过洛阳,连周天子都被震动并感到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这阵势远比现在的警车开道威风。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然苏秦绝非沐猴而冠之徒,且看精彩片段,且看此前窃笑苏秦的妻嫂跪拜在车队行过的路边。
苏秦:“何前倨而后恭也?”
苏嫂:“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呸!这个像蛇一样跪在车前不敢抬头、变脸比变天还快的妇人!
“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是啊!人还是那人,血缘还是那些血缘,只是换了身华服,挂了个大印,家人的态度都来了个180度大转弯。看来,对家人产生凝聚力的不是在一个人家中的归属角色,而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权势和钱财。一家如此,一国呢?悲哀!
人在困难的时候最需要救援,更容易对落难时能向自己伸出援手的人感恩戴德。逆袭成功的苏秦在衣锦还乡之后,对于在他困难时给予援助的人都加以报答,而对那些在他身处逆境时离开的人则不给任何赏赐。只到那个随从实在忍不住发牢骚时抱怨自己未得到赏赐,苏秦才对他加以赏赐并进行谴责:我何曾把你忘记,只是你不该在我最艰难时险些将我抛弃,雪上加霜的感觉怎能不让我耿耿于怀?
我敬佩苏秦的地方并不全在于他个人对命运的不屈抗争,而是他以一己之力推迟了战乱的发生,使“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各自安好,社会才会趋于安宁,于此,更增加一份对苏秦的敬仰之情。
等到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齐宣王因燕国国丧而伐燕而取燕十座城池的时候,苏秦再一次勇敢地展现了“以德报德、以怨报怨”的行事风格,他出使齐国,冒着生命为燕国这个弱小的国家索回了被强大的齐国侵吞的十座城池。
谤随名高,即使要回了十座城池,苏秦还是没能避免官职。此情此景,苏秦据理力争,面对“左右卖国反覆之臣也,将作乱”的非议,苏秦以曾参、伯夷、尾生的事例反证掷地有声,进而又举一例,以妾打翻将饮的毒酒遭到毒打,既巧妙地保住了男主的性命,又保守了女主与人的私通来比喻自己的处境,从而打动了燕文候儿子的君心,也获得了重新启用。
不知是苏秦对原配心存芥蒂,还是因为燕文侯的皇妃倍感空虚,总之两人勾搭在了一起。燕文侯一死,皇妃的儿子登上帝位,险中求生的苏秦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更加严重,主动提出离开燕国去齐国“卧底”,凭着一身胆识,苏秦很快“潜伏”进齐国的权力中心,结果表演的过于天衣无缝,又遭到齐国旧臣们的怨恨,以致他们派出刺客将苏秦刺成重伤,好在苏秦反应够快,迅速逃离险地才侥幸捡回一条性命。
一个再伟大的人物,在历史的进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是有限的,人亡政息或是偶然必然事件,都可能影响历史的走向和人事的变迁。我想,深悟人心人性的苏秦大够在尘世感到了疲倦,该争得气争了,该结得怨结了,经历了世事浮沉的苏秦是该到放手的时候了,握不住的时间终要还给时间,挡不住的历史终要还给历史。于是,充满智慧的苏秦开始安排后事,他主动向齐 王请求以背叛齐国的罪名将自己车裂示众,并预言刺杀自己的刺客必然出现,苏秦此举,不禁使我想起诸葛孔明命丧五丈源之前,他们都的确料事如神,让人不得不佩服于他们能精准地推演出自己死后发生的一些事情。后来,刺客果然露面并当场被齐湣王所杀,再后来,苏秦“卧底”齐国的真相暴露,因为已经苏秦已遭车裂,齐湣王也不再有更大更久远的怨恨了。
因为苏秦的所作所为,改变了他一个家族的命运,他的弟弟苏代和苏厉很快也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于是专心求学并运用于世,以致他们三兄弟凭借着自身的才能都抵达了名扬后世的高度。
我现在想,宋时的苏轼、苏辙和苏洵不知是否是苏秦一族的后世?如果是,我们真要感慨遗传的强大基因了。
2019.1.18日乡下途中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