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两天时间简单构思了一下,趁着空闲写完了第三篇成长过程中被忽略的大多数——夫与妻。写好以后顺手推给了几个曾经的同学,大概两个小时之内陆陆续续有那么几个人开始回复我了。
“好久没见了呀,你写的文章我得好好看看呀。”
“我看到了熟悉的场景,怀念。”
“以前只觉得你胆大心细,和你出去不用带导航,聊天不怕没话题,还是个不错的树洞,没想到内心竟然是这样的呀。”
“你竟然开始写东西了,必须关注。”
一共就推了那么十来个人,而且基本毕业以后都没有联系过,不过大家还是很热情地给出了评价,让我觉得自己这个爱好似乎可以坚持一下了。
晚上躺在床上正在构思下一篇这点啥的时候,又有一个同学发来了消息,说最近要考试,所以刚下课,等会就看。
我回复她不用着急,结果她并没有回应我,过了有一会她才发来消息,说自己看完了,内容挺长,是挺能引起思考的,我看到了一些我成长的影子,但是你要注意,铺垫太多。如果不是因为认识你,看一半我就放弃了。
朋友的话说得很到位,我自己也很清楚这个道理,网络快餐文化没必要扯那么多,不过想了想自己既然是想写成长过程被忽略的点,那么快餐式的文体显然是体现不出来这个方面的。
虽然已经接近12点,我还是打扰了她20分钟时间,我问她高中三年她都在一直努力吗?大学四年还不是耽误了很多时间?毕业工作三年不照样有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分担了不少精力吗?
同理那些我们眼中的成功人士,他们在这种废物时间里也不是全力以赴去想着怎么努力的,既然这样,不妨慢慢道来,我们虽然不是成功人士,但是也算是应试道路上的幸存者,那个时候家长老师定的目标就是分数,我们达到目标的同时也收获了其他的东西吧!
虽然暂时没有很高的年薪,但是我们的平台都还不错,而且还挺年轻,几年以后,30岁之前,有个机会能抓住没准升职加薪收入翻番,就算没机会这样努力下去也会进步,收入也好,学历也罢,只是一个量化以后的目标,我们还有其他的收获。
朋友也表示自己太长时间在学校这种封闭圈子,如果静下来,会很有兴趣想了解很多不同的圈子,不论是满足好奇心还是求知欲。
同时她也表示在我这里,十几年时间她学到了很多东西,她很多次心态奔溃都会打电话给我,然后我就开导他。
我们两个一起聊天说的话写成谈话录的话虽然每年都不会很多,但是连起来也够一本不太厚的书了。
人的一生特别是成长时代,大家遇到的不止一个这样的朋友,每个人说那么一点看法,大家互相影响着一些,才逐渐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这个和不同人交流的过程漫长,但是也慢慢沉淀下来一些东西,可能会在期间留下一些伤口,但是也是每个人成熟进步的催化剂了。
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偶像和榜样也变了吧,目标也是慢慢跟着调整的,那有人一步登天呢?
朋友认同了我的说法,的确是自己太心急,她希望我的文章也能马上变得火起来,因为从我开始发文开始她是特别上心给我支招让我学习技巧的,她也表示这种事情确实急不得。
我问朋友还记着她去香港读研之前我送给她的话了吗?她说还记着呢,而且目前状态很不错。表示完我对她的关心后她便说自己要马上睡了,等到周末有空再聊聊。
“你已经不再像以前读本科时候那么容易分心焦虑了,你去香港我只担心一点,就是节奏太快,不怕你适应不了这个节奏,而是觉得那样的环境待久了,精神压力会大很多,这点你要注意,多少人忙得时候无所谓,闲下来就不知道干嘛了。”
当时就主要给朋友提了这样的建议,这次简短的对话感觉到了她的确适应了快节奏的学习环境,也瞬间觉得她变得成熟多了。
想着我们两个上一次见面恐怕都是三年前了,加上大学四年不在一个城市,几乎每年也就一起吃次饭,七八年加起来估计一共就20小时的见面时间,但是还能保持着这样的关系,恐怕很多离家分开以后的亲兄妹都达不到吧。
这期间我们电话也打了不会超过100小时,各种社交软件聊天也不会超过两千条,但是彼此真的是见证了对方的成长,也给对方解答了很多人生转折点的疑惑,估计未来恐怕也就会这样保持下去了。
也是因为有她,让我觉得成长其实很多时候实在不经意间发生的,而并不是说,我什么时候应该干啥了,我几岁应该考点什么,读点什么书,赚多少钱才算合格。
我比她大一岁,她初二转到我们班,于是我们成了同班同学,我坐在她后面,那时还不熟,我闲的没事干就揪她头发,还给她起外号,反正她自己也说了,贼讨厌我。
初二那年我们两个几乎没说过多余的话,除了借纸笔写作业就是听她骂我了,别揪了,烦不烦。
不过几次大考下来,我成绩总是比她好那么一点点,她语文英语上面一点点的优势总是被我数理大比分领先,我是不在乎成绩的,只要家长看得顺眼就行,但是她却好奇了,凭什么我学习态度这么差,偶尔还逃课,总是被罚站,还能这么厉害。
那个时候的我还比较狂浪不羁,便只是开玩笑说这是天赋,没办法的。她不理解我为什么十道数学选择题可以不用草稿纸直接选答案,我也不理解她为什么一定要用解答题的办法算出个所以然来。
有一次她劝过我好好读书啊,好羡慕我的头脑,但是我却反驳说我读的书其实也不少呀,只不过不是课标书而已,你说的读书不过是为了提成绩罢了。
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她内心其实有些自卑,因为她总是笑,在班里表现得很阳光,我以为只是自己的说法让她无话可说了,于是陷入了青春期因为成绩不错的迷之自信中。
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有时候是需要契机的,初三刚开学她有一次考试失利,放学了坐在教室哭,那天我正好忘了带什么东西吧,看到她的情况以后就上去安慰一下,没想到她直接破口大骂,说凭什么她这么努力成绩还不好。
为了安慰她,我骗她说自己其实报了很多补习班,每天偷偷用功到一两点,她表示不信但是也不哭了。我给她用男生感性的一面讲解了一下学习理科为什么会吃力,又帮她纠正了几道错题,她听懂了,并且表示比老师讲得方法更容易让她理解。
就这样她成了我第一个学生,我第一次尝试着当一个老师。我观察到她总是用感官认知那些几乎没法在实际中操作的实验结论后,也算是找到了她的学习问题所在了。
数学里面的直线,平面,物理中的额定功率,电流电压变化,化学里学到的纯净物,单质等等这些概念都是用理想的实验或者理论上的猜想构建出来的,而且学校的实验室几乎没有开放过,没有实际给大家观察感受的机会。这些原因应该也会导致她学习效率不怎么高。
梳理完了原因我用了新的方式帮她重新梳理了框架,把气压液压这些不太容易感受到的概念等效成她能理解的方式,她本身学习就努力,基础很好,想明白了再从题目中总结了一些办法给她提醒一下,很快她的成绩就提上来了,也不觉得那么辛苦吃力了。
因为是插班生,她的朋友不多,我是毫不避讳的就放学在教室给她讲课,不过总有闲言碎语传到她的耳朵里,传到一些觉得她不错,想追她的男生那里。
我是后来才听说了有其他男生给她递纸条,QQ留言什么的,也是都快初中毕业才听她说到她的妈妈也干预了这件事情,她觉得她妈骂那个男生的话太过分了,其实他都没做什么呀。
那天我就坐在平时被罚站的旗杆下面的台阶上,听她诉说着抱怨和不满,以及自己的担心。
“我妈也真是的,太过分了,太伤人自尊心了。”
“你知道吗,那个男生不错的,被我妈一说现在学习成绩也下滑了,饭都吃不下了,我好自责呀。”
“我跟他真的没什么,我就想有几个男生朋友,而且我觉得我骨子里挺像个男孩子的,我喜欢和男生一起玩,好烦呀,谁早恋了,我才没有早恋。”
“如果因为这个事,他中考没考好,我会自责一辈子的……”
就这样跟着树洞一样听着她讲了半个小时,我发现她什么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不断地自责和抱怨着。
杜渐就要防微,矫枉就要过正。可能这就是那个年龄段某些家长的一种方式吧,我不好说什么就开玩笑说让她心疼下我给她讲题的付出吧,好好中考。
在学校紧凑的复习备考压力下,她肯定还会多想,不过那次聊完天以后她没有再多过得和我说类似的事情了,至少看起来也算是全身心都投入到了学习中,我也照常上课,刷点题,多看了看课本,上网的时间几乎少了一大半。
毕竟这个目标得先达到了再说。
中考这关算是顺利过去了,我比她高了20多分吧,不过都顺利升学了,考进了我们市最好的高中,于是暑假我开始补偿我的娱乐生活,经常通宵上网,或者和朋友去打台球,溜冰。
也是那个暑假我加了她的QQ,她给我推荐了一些他喜欢的音乐电影,人物传记,包括一些她认为不错的散文和小说。
她喜欢的音乐散文风格我之前没有接触过,不过人物传记倒让我对她刮目相看了,华盛顿,杰裴逊,林肯,威尔逊,罗斯福,艾森豪威尔,杜鲁门,尼克松,麦克阿瑟……推荐的几乎都是美国总统,再就是一些金融大亨或者是从二战开始到冷战时期影响世界格局的一些美国大佬。她推荐给我的女性人物就三个:戴安娜,赫本,梅艳芳。
她推荐给我的时候说了很多这些人物的厉害之处,以及自己佩服的方面,还说了自己从中收获了什么,并且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喜欢西方那样的环境,自由,民主,包容度更高。
听完以后我意识到其实我并不了解她,我也没有一味地迎合她的说法,只是简单地表示,我要好好看看再交流交流吧!
虽然只是QQ聊天,但是她还是感受到了我的心情应该不好,她问我怎么了,我没回答,只是反问,考上了你开心吗?
她回复那肯定啊,那里有最好的老师,讲课肯定更有水平,而且这个暑假因为成绩不错,她还得到了奖励,现在有时间看课外书,也有时间上会网,要是没考好,估计她妈已经不知道是什么状态对她了。
看完完她的回复,我简单地和她讲了下自己几个好朋友可能要去上职专或者打工了,最近想找他们一起上网走到一半又觉得不合适,少了几个朝夕相处的朋友,所以心情就不好呗。
之后的几天姨妈送了我一套书,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加姊妹篇《人生》,两本书厚度明显有差距,我就先看起了《人生》。
小说的推荐序上写着马云高考失利,就是因为看了这本书才觉得继续补考,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这样的序言让我对这本书有了些兴趣,于是便有滋有味地读了起来。
看书的那几天我对比着主人公高加林的心路历程,又想着自己那些即将可能要离开学校的同学,觉得人生可能就是这么残酷吧,因为确实没有回头路了,尽管家长老师总是提醒我们抓紧时间,别以后后悔,但是后悔不就是走过了才体验到的吗?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不要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这句当时在电视上播出频繁的广告似乎又给了我另一种启发,我开始接触到了在路上的生活态度,可能再往前走走就知道自己的目标在那里了。
高中开学后没多久,军训时老师就讲了以后考试分班的滚动制度,前200名可以去实验班,200到800名继续留在重点班,800名以后不好意思,只能去平行班了。
我在重点班稳稳地呆住了三年,而我的那个女同学从平行班,进入到了重点班,后来上了实验班,她学文,我学理。
因为不是一个班的同学了,原本以为大家没有什么接触的机会了,但是还是高三时,在一次放学的路上遇到了一起,一起吃了个饭,聊了一会天。
本来都好好的,结果她给我讲了我们学校一个已经退休几年的老师去世的事情,那个老师我根本就不认识,也就只是听她说着。
“那个老师是我妈小时候的邻居,从上学到教书,再到去世,一辈子都没有脱离学校这个圈子。我妈一直给我洗脑,让我到时候考师范,我感觉好累,这辈子一眼就看到头了。”
“我为什么不是个男的呀,我为什么不敢反抗呀,为什么不敢给我妈说其实我不想上师范,出来教书呀!”
说着说着她哭得撕心裂肺,不过这个目标定得会不会早了点。安慰好她了以后,那几天我也开始思考起来,我要上什么学校,报什么专业,我未来想从事点什么样的职业?为什么我没有具体的目标?家里人反正也就只说了好好考试,上个一本大学,最好考个军校。
那个时候的我对比三年前看了更多的书,了解了更多的事情,也从学校的老师同学朋友那里汲取到了各种不同的养分,早已经有了更加成熟的三观,但是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却越来越模糊了。
考试看分数,那么以后看收入,任何职业都有对应收入,但是那一个更加适合我呢?
我又一次陷入了迷茫,虽然还是在最后几个月稳住了心态,顺利地完成了高考,但是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是特别平静的,甚至有些不以为然。
我越来越不知道未来自己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了,但是又对比一些被挤下独木桥的人,我觉得自己真的挺幸运的。
上了大学以后,时间充裕了很多,有一天我就站在图书馆的顶楼,看着眼前城市中熙熙攘攘的车水马龙,我觉得上大学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继续确定目标,继续迷茫几年,学一些东西总会有用,比起那些已经为了生活奔波的同龄人来说,我还有时间去确定自己人生的坐标。
朋友也上了个不错的学校,但是她报考的学校女生占比很高,他们班更是只有三个男生。
她有段时间总是给我打电话抱怨,她说这些娘们太烦了,整天聊一些小女孩才喜欢的东西,她还把自己定义为男生,说自己从进文科班开始就感觉要毁了。
那个时候我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开导她了,我和她聊经济,金融,地理,历史,政治还有八卦娱乐……
聊天的时候顺便就说到了,既然你不喜欢这样的大环境,那就自己创造一个小环境呀,我们今天的社会包容度虽然还不够,但是创造一个让自己进步的小环境并不难。
我也在和她聊天的那段时间,用自己的方式让她觉得,其实美国也没有她想得那么好,我们国家未来也不会很差,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没有完全了解一件事物呢,就被目标锁定了。
而这个目标一定,很多时候就会忽略一些东西,最后达到了目标倒也值得,但是万一没达到,觉得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就会觉得不值得,很累很辛苦。
我们至少应该庆幸,家里人创造的条件还可以供我们上完大学,甚至读研究生,我们现在不用把生存下去当成目标了,可以去考虑生活了,这就是我们的进步,至于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考虑新的人生目标,而不是生存目标,这就是我们国家的进步。
但是很现实,目前我们还在这样的进步路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