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笑笑找到我,说她的朋友圈基本被各种孩子攻占了,想屏蔽又于心不忍!
我们感叹了半天,到了少妇这个年纪,朋友圈除了同事就是好友,除了好友就是好友的孩子!
她很是苦恼,“朋友做微商就算了,还整天晒孩子,实在受不了!”
对于爱娃的人士肯定会扔给她一个臭鸡蛋,“我晒孩子怎么啦!你连男盆友都不敢晒吧!”
我记得当年网友总结了微博有"四俗":城里开咖啡馆、辞职去西藏、丽江开客栈、骑行三一八,而现在微信有"三俗":晒孩子,晒宠物,晒自己。
孩子出生了,不晒不行;
孩子笑了,不晒不行;
孩子哭了,不晒不行;
孩子会翻身了,不晒不行;
孩子上学了,不晒不行;
······
小到孩子放个屁,大到孩子参加比赛,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们晒不了的。
微信的普及让很多朋友都能随时随地展示自己。关于晒孩子的话题,《5分钟商学院•商业篇》的作者刘润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一个行为经济学原理—“鸡蛋理论”。
何为“鸡蛋理论”呢?其实就是说,当我们对一个物品付出的劳动或者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
爸爸妈妈们参与了辛苦造娃这个过程,她们对于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产品(孩子)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觉得全世界就只有自己的孩子最可爱,尽管周围的人未必有同感。
所以刘老师用这个理论引出在商业战略中:如何通过满足自恋感,让用户能像母亲迷恋孩子一样,时时刻刻、失去理智地晒产品?
就晒个孩子,有必要扯到什么经济学理论和商业战略吗?
做为普通人,我压根没想那么多!
我的好友沫沫,典型的家庭主妇,辞职5年在家全心带娃,每天24小时围着孩子转,她的世界里就只有她的娃,别跟她提什么李笑来的比特币,薛兆丰的经济学,咪蒙的爆款课。
她说:“真羡慕你们这些知识分子,整天学习什么《失控》和《必然》的,我不懂,但我深知,我的孩子什么时候会饿,为什么哭,我在朋友圈晒他的生活点滴,仅仅是当下我觉得很幸福,就这么简单!”
你的朋友是不是也有很多是伟大的全职妈妈,她们褪去职场的光环,甘愿屈身在小小的家庭中,为孩子和丈夫营造一个温暖的港湾,她们主动或者被动放弃那么多独处与自由的机会,只为了能够让丈夫心无旁骛打拼事业,她们没时间成长自己,没心思关注国家大事,没那个闲情与你讨论非洲战争,仅仅晒个娃?你忍心责怪她们吗?
我的同事小吴,一名不折不扣的IT男,他有一个可爱迷人的女儿,每次下班回到家,就会拍几张女儿的萌照上传朋友圈。
有一次他告诉我,老板找他谈心,指出他最近工作态度有所松懈,不再喜欢主动加班,到点就飞奔回家看娃。他心有余悸,渐渐地,我就很少见到他发朋友圈了。
一个带着老婆孩子在城里打拼的中年好男人,晒个娃会被老板批评,我也是醉醉的,从事IT行业的朋友都清楚,每天对着电脑敲代码是需要多大的耐心与毅力,他们被冠上木讷,呆板,无趣的帽子。好不容易生个萌娃,上班累成狗,下班回家晒晒可爱的孩子缓解下压力,招谁惹谁。
我的同学小刘,她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孩子都是妈妈婆婆轮流带,每次周末晒娃的频率属她最高,我们笑她是职场中的晒娃狂魔,她倒是不以为然。
每天出门前孩子总是哭着吵着要妈妈。她说这时候,巴不得分身,一个去工作挣钱,一个在家带娃。本来陪伴孩子的时间就少,还要兼顾自己的事业,好不容易熬到周末,晒晒娃感觉内心的愧疚感少了很多。
按照现在的社会对职场妈妈的要求,要养育一个和我们自己差不多水平的小孩,我们需要付出比自己妈妈当年多三倍的努力。所以职场中的妈妈甚是辛苦,出门口红高跟鞋,回家围裙尿不湿。她们需要更多的理解与关怀,闲暇时晒个娃,你忍心屏蔽她们?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冷酷地评论,“在母爱中可以发现自我陶醉的特色,因为幼儿仍被看作母亲的一部分,她对他的爱和迷恋,可能就是她自恋的一种满足”。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晒个娃还要被贴上自恋的标签。
普通家庭有普通家庭的活法,不能像明星富豪般,五星级保姆陪同,专职司机接送,只能尽最大努力让孩子有个幸福的家。
普通人晒个娃仅仅是因为爱孩子的表现,如果非要研究其背后的行为理论,我觉得已经失去意义了。简单的动作理论化,晒个孩子担心受怕,岂不是活得很无趣?
我们爱孩子,觉得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很可爱,哭也好闹也罢。能够亲自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
想想,
如果刘楚恬的父母不晒娃,我们就看不到小芈月的精彩演出了;
如果阿拉蕾的父母不晒娃,我们怎么知道还有这么一个二次元的小少女;
如果小戏骨的父母不晒娃,我们怎么欣赏到好评不断的《红楼梦》;
你迟早也要为人父母,所以当看到别人在晒娃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有另一种选择:
1. 多点宽容点个赞,加点“好可爱,好萌!”的评论,这或许会给别人更多的鼓励;
2. 选择性屏蔽,不要有分别心,不做过多的评判,这样也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情;
3. 直接跳过,只看你想要的朋友圈信息;
不管哪种选择都无可厚非,毕竟孩子是他们的,心境是你自己的。
最后送给大家一个笑话:
“为什么你家孩子那么丑,一点也不可爱你还要不停地晒?”
“你知道老子为什么写《道德经》吗?”
“不知道”
“因为老子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