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观天下文章,遂成当世书呆。虽不能秀口成章,通达书墨,亦捧册成痴,有登文山、游墨海之好。故每观他人文字,遇有金玉砖瓦,心若感应,辄尔惹思,便有甘言鄙语在胸。
我有益友曰24k者,自发心而动笔以拟雄篇已经很久了。期间,常常因爱而奋笔耕耘;为困而顿笔休歇,辗转踯躅,进退维谷,似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上下求索而不能速得之忧。
我追其文章也已经很久了,有心不避智竭才浅之陋,深览其文,议论得失,观察其章法,并发表一下自己对情节的看法、建议。
人们有不同的审美意趣,喜欢着不同的文体和风格,所推崇的流派也是不一样的。人们所追求的美学价值也是不同的。我所说出来的都是个人看法。因此这个系列仅仅是读者反馈或文学交流,非关批评云尔。
从逻辑和结构来说我也完全是乱说一通。虽然如此,我依然认真“喧哗”的,并且希望可以给24k以细微的帮助。
正文:大雨之下的开幕
24k在写的这部古风连载小说是以诸葛诞和夏侯徽为主角的。小说的开篇便从一个极为宏大的场景下笔。直接写决战的高潮部分。好比是写项羽故事,开头就从垓下之围落笔。
从设定来看,这倒不是一般性的倒序。因为这是一部奇怪另类的重生题材的小说,所以,从结局入手,本身也是情节需要。
为渲染诸葛诞的最终决战,作者非常明确的布置了一场雨景。24k把这场决战安排在大雨之下,全方面运用大雨去烘托气氛,营造气势,衬托决战的悲壮,亦起到强化人物此时情感的作用,突出其悲剧性来。可以说,写好雨、写好雨中的战况将决定本节的成败————能否很好的处理自然环境与人、事、物的关系决定着文学层面的成败。
我认为24k处理的还是相当可以的。其写雨态雨势时,首先交待了地点是旷野(寿春城外)而后以天低、云沉为宾,给大雨造势。接着,才写雨水“仿佛来自决堤的天河,一泻千里……”
这都是大势。写出大势以后,当然要到细处写实景了。24k先给了一组近景:雨水把战壕里面的血冲散了;跟着,写远景:寿春周边的旷野、围垒被“打成泥浆洼地”。
随即,又给出特写:洼地水泽里的浮沫剧烈活动的情况。这个特写的亮点是同时使用了颜色和声音去描写,增强了画面感,读者不仅如见其景,而是能听见声音,看到颜色,甚至能闻到气味!
所以说,从技巧方面说,好的环境描写要善于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方面知觉的触发因子,这样就能写活了。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对重要环境而言的,并非所有环境描写都这样写。没有重点,没有详略对比,就成了流水账,成了繁冗啰嗦了。
总的看24k写的雨气魄很大,分了近、远层次,还抓了特写,是比较成功的。把这场春天的大雨写的很有特点,不是春雨菲菲的诗意也不是秋雨绵绵的忧郁。这场“反季节”的大春雨很恐怖,很暴烈。不过,我认为还可以再丰富一下。形的方面够了。声、色方面写的薄弱了。这么大的雨不强调一下雨声,是说不过去的。同时,光写冲散血是不够的,可以考虑更为细致的写写冲击、浇淋、浸泡、涤荡战场或野外其他事物的画面。
另外,这里稍稍写写风,是不是更有动感?
自然环境交待的差不多了,情节就要开始展开。这次,作者先从声音下手,从“杀声震天”四字落笔,开启了曹魏内战的决战场面。
除了一些必要的设定性说明,战场的中心是曹魏司马昭部下胡奋部对突围的扬州军进行的围歼战。从设置说明到打斗场面,作者既写王师的强大,又突出扬州军的悍勇。
作者没有描写很具体的打斗,而是以雄健的笔力从总体上写扬州军的视死如归,以及战况的惨烈程度。
原文摘录:血肉鲜活,飞溅至大雨底层的泥泞,在灰暗苍黄的背景下渲染出片片鲜艳夺目的亮色。……卷刃的刀戟上滴着血,一双双通红的眼睛里映照着蜂拥而至的敌军,也映照着倒在脚下、先他们一步而去的弟兄。
总的来说,这些文字非常凄美,也非常准确,效果不错。色彩感强烈,渲染下的雨、血与天地蒙蒙的昏暗构成很大对比。卷刃的刀戟,通红的眼睛更从细节上进一步突出了场面的激烈、混乱、惨烈。而且,这里写的雨也与前面的描写形成对照,联系了环境。
我有这样的想法,如果加入更加具体的打斗描写,是否更好呢?具体是怎么打的?给出雕像式的几组标志性画面,我想,这也可以尝试一下。
不过,就在这一堪称本节亮点的地方,个人认为有两点应该改一下。第一就是“血肉鲜活”比较费解。第二,是“在灰暗苍黄的背景下……”里面『的背景』三个字,我认为不好,比较的虚,比较的含混,不那么的好理解。应该明确交待出来。什么背景?雨幕?天地?
本节的环境描写很好,我只是根据个人爱好,个人的美学经验说了一些意见。我认为可以再丰富一下。让雨更丰富复杂,让战况更丰富复杂。使之更具体,更可见、可触、可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