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谆芒将东之大壑,适遇苑风于东海之滨。苑风曰:“子将奚之?”
曰:“将之大壑。”
曰:“奚为焉?”
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吾将游焉!”
苑风曰:“夫子无意于横目之民乎?愿闻圣治。”
谆芒曰:“圣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
“愿闻德人。”
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谓安;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此谓德人之容。”
“愿闻神人。”
曰:“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是谓照旷。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溟。”
解:
本章寓言故事记述了谆芒和苑风的对话,苑风问而谆芒答,主要写了谆芒对“圣治”“德人”“神人”的理解。
相比“德人”“神人”,谆芒对“圣治”给出了儒道杂混的解释。“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情事而行其所为。”这是儒家至世的理想。“行言自为而天下化”,这又突出了道家的自主人格和天命流行。“四方之民莫不俱至”单独出来,儒道都可解;但根据前文,此处更侧重儒家所谓的万民归顺。
第二问描述的“德人之容”有十足的道家品质。思虑、内秉是非善恶都是世俗中人的基本特质。德人如同傻子,凡事不操心,无思无虑茫茫然。文中“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有些疑惑。就算是世俗人,“财用有余”“饮食取足”的情况下也不一定会关心它们的来路。这里要作何解释呢?
“神人”是“德人”的进阶。文本用“照旷”“混冥”两个词描述“神人”。“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来无影去无踪,指“神人”不可琢磨。“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顺从天命,自然发情,指“神人”同天地万物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