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那样的情形下,也是有人为李清照作辩护的。可受封建思想侵害严重,那些人并不站在事实的角度上为她撑腰,却说压根儿没有这些乱子。
无法,为帮李清照树立传统道德的妇女美好形象,这些人不惜隐藏,歪曲事实。
宋代理学家程颐曾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近思录》。后来,这句便成了约束中国妇女的一项必要的道德准则。殊不知,在自家的事情上却出了问题——侄儿媳改嫁。
司马光也曾说:“贞女不事二夫”《家范》。他说,一旦失去第一任丈夫,就应守节到死,可以立贞节碑坊的那种。
一个女人改嫁,本就是生活所迫,失去丈夫已够悲惨,还要受道德的打击,遵守妇道的约束。何等悲惨。而李清照遭受了比其他女子更为严重的抨击与诽谤,亦是有原因的。
一:她向来特立独行,我行我素,敢爱敢恨,爱憎分明,这与封建思想中的“三重四德”相去甚远。由此受到公众的关注。
二:半生烟雨,半世落花。最美与最惨发生在同一人身上。而她又才华横溢,堪称“女魁”,因此很容易成为抨击的目标。
离婚后的李清照,不得已不回到弟弟李迒的家中。在家里也是不由得想起那些往事云烟,整日以泪洗面。愁对月华圆。
难道只能如此吗?此后,她一人,孀居多年。
物是人非事事休。
古人曾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题遗山诗》,意思是诗人越是历经艰辛,越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名篇,苦难给予情感体验,从而对社会人生认知更为透彻。这种能力可直接影响文学作品的创作上。
这一年易安已然度过了五十一个春秋,这么多年让她觉得累了。过往风住尘香,寄行人世,岁月悠长。如今满眼荒唐,令人叹息。一个曾花容月貌的女子,如今这般模样。
绍兴五年(1135),金人渡河强犯,宰相赵鼎坚决拥护下,高宗赵构亲自迎敌,场面恢宏,直致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易安也受波及,无奈,值得避乱金华。
暴风雨过后,春日归来时。李清照眼眸里,早已丧失了那种少女才有的纯真。
祖国残败,丈夫离世,膝下无子。辛苦半生,唯一见证的爱情文物,又在战乱中流失。想到这些,她只是微微颤抖下双睫,就落下盈盈的泪水。
此时或许应大哭一场,可放眼南宋,竟无她的立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