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在三岁左右都会出现第一个叛逆期,这个时候孩子通常会对父母说不,这个时间段很多孩子也会追着父母去问很多个为什么,好像这阶段的孩子变成了十万个为什么的好奇宝宝。
以前在我大儿子处在这个阶段的时候,因为自己没有阅读很多的书籍,并不知道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能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未来对孩子的成长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最近在阅读黄静洁老师写的《学习的格局》这本书之后对孩子好奇提问有了新的认识。
在书里,黄静洁老师收录了哈佛教育博士士丹·罗斯坦先生在他创办的“正确提问研究所”里面有提到关于提问的三点好处:
1、经常提问的孩子,学习会更专心
因为只有当孩子专注在学习上,他才能发现那些知识是自己不理解的,才能提出问题。也因为是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在老师解答的过程中也会格外地认真听给出的答案是怎么样的。
2、经常提问的孩子,对学习更有责任感
对于任何人来说,因为是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不是被父母或者是别人逼着学习的,是自己想要学习的和探究的。
3、经常提问的孩子,学习质量更高
经常提问的孩子,对学习抱有更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认知内驱力的重要基础。所以,提问本身,就可以产生一种推动学习,加深理解的内在动力。
既然提问有这么多好处,那究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提那些问题呢?在书里黄静洁老师提到在很多欧美的教育评价系统里,教师在教学中都比较认同知识的输入和内化并不单纯靠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背诵,而提问恰恰是他们用来深化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步骤和工具。
原来在很多欧美国家很多老师都会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去理解问题的属性,他们会把问题分为“厚问题”和“薄问题”。其中“薄问题”就是可以通过网络去搜索就能得到答案的问题。就好像我们成年人世界里,简单的问题自己能处理的就自己处理,没有必要去欠别人人情。“厚问题”就是那些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学生自己琢磨、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薄问题”是基础的“低阶问题”,用来带领孩子学习并养成提问的习惯;“厚问题”则可以引领孩子往“高阶问题”迈进。就好像上楼梯,我们要先从一阶开始往上走,慢慢地才能上到更高的位置。
这里提到的基础低阶问题,总结起来就是4个“W”,分别“What”“Who”“When”“Where”,与之相对应的中文意思分别是“什么事”“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这个在之前我在学习文章写作,包括很多新闻记者在学习新闻写作报道的时候都会用这个这4个“W”来提问。
高阶的问题往往会更具有开放性,在书里黄静洁老师分享了高阶提问的三种思维模式:
第一种提问模式:“为什么?”“怎么做?”
这是一种“聚合性思维”的提问模式,也就是围绕两个关键词“为什么?”“怎么做?”让孩子围绕这两个问题去思考,或者问别人,又或者是阅读书籍找出答案,这样可以训练孩子从不同的线索和方向去聚合,然后找出自己满意的答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种提问模式:“如果······那么······”
这是从发散性思维模式出发的一种假设性问题,这就是在引导孩子练习发散性思维,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来提问,帮助孩子找到更灵活、更具有开创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死记书本上的知识。
第三种提问模式:“你怎么想?”
这是一种带有评判性思维的提问方式,一个孩子如果经这样提问自己和他人,那就是在用批判性思维来考虑问题,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习中这样的思维模式和提问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想法,写出自己的创意。
在书里黄静洁老师还提出了一种“K-W-L”的提问工具
我们看看表里,“K”就是英文里的“Know”,代表“我知道的”;“W”就是“Want”,代表“我想知道的”;“L”就是“Learned”代表“我学到的”。
表里的三个竖栏分别代表孩子学习进程中的三个阶段。
K栏目:就是在上课之前我们可以先想想,“我已经知道了那些内容”,然后在第一竖栏里面填上学习之前我都知道了那些内容,这里不分对错。
W栏目:预习过程中提问自己“我最想了解的内容是什么”,然后记录下自己想要自己到的那些内容。
L栏目:学习了之后再来总结一下,“我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总结出自己学习到的新知识点和内容。
当我们完成了这个不步骤之后,还可以再做三件事:
1、把第三个L栏目里的内容和第一个K栏目的内容做对比,看看自己原来了解的内容有多少是对的没有多少是错的。这样加深理解和记忆。
2、把第二个W栏目里的内容与第三个L栏目里的内容做比较,看看自己想知道的内容是不是已经得到了答案。
3、如果没有找到答案,那么就可以再加一个S栏目,代表Still,也就是需要“继续研究”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在作为问题,继续提问下去。
最后还可以提问“还有什么补充吗?”
我学习了之后,更新迭代了自己的思维,感觉这样的学习提问的方式方法都是很好的。以前我们读书的时候都没有任何的学习方法可以学到。阅读真的是最低成本的成长方式。这本书里面还列举了很多孩子学习的方式方法。
本来是想着阅读学习能有更多的方式方法提供到给孩子,但是在过程中也会发现,孩子是否受益,自己也是可以学到更多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