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状态下的曼陀罗 与 曼陀罗语言层面上的交流】
跟身边的朋友们相处久了,不知道你会不会也注意起他们与你交谈时的表现,我会特别注意到一类人,跟他相约喝杯咖啡,他会从见面时开始滔滔不绝,话题时而在你身上,时而在他身上,时而又是别人,有着说不完的话。若是不刻意地在意也就回应过去了,不过细细一想,你就会发现他几乎没有安静下来的片刻,一直都在讲,不停地在讲,似乎你跟他呆在一起的所有时间都应该被每个字句浸透,那样才算是过得充实。我询问这样特质的朋友是否注意到这一情况,他们或多或少都会觉得如果跟认识的人呆在一起,不说点什么总会觉得怪怪的,似乎语言可以在两个人之间达成一个令他安心的平衡点,而沉默令人尴尬。另一类朋友们则对此不以为然,他们的感受是,“我很享受与朋友待在一起不说话时的感觉,在那样的场景里你能够感受到更多除了语言之外的东西,比如亲切安静的氛围会令人感到愉悦和放松,比妙趣横生的话题要好很多倍。”
并不是想从这个现象里来论证哪类好、哪类不好,根据每个人性格类型的不同,更惯用感知这个世界的方式亦不同。语言,作为人类在日常交往中重要的表达工具,被我们习以为常地使用,我们用它表达需要、表达爱意,也表达愤怒、表达悲伤,因为过于依赖它,不自觉地使我们忽略了对方身上散发出来的更多维的空间,而是聚焦于对方从口中说出的话。这次的水星曼陀罗集训,就是让大家放下语言这种交流的途径,而通过绘制曼陀罗的意象去传达内心的感知,并与身边的人以曼陀罗进行对话。我们要通过曼陀罗进行交流的主题有五个:静默中的曼陀罗、沉思中的曼陀罗、音乐中的曼陀罗、思考中的曼陀罗与迷茫中的曼陀罗,按顺序绘制完成后,任选现场的几个人让他们在自己所画的曼陀罗旁也以绘制曼陀罗的方式,与自己对话。
看似容易,不过当笔触落下去的瞬间,人的脑袋里就开始乱了,意象或许很容易出现,也很可能不出现。先来看ZKF绘制的这一套曼陀罗的图画,以及她对绘画进程中体验的描述:“经过水星一年的学习,也看了很多关于曼陀罗的书,但是拿起笔来的时候就无法呈现那种规则的曼陀罗,有种你自己想去画你能够画的东西的感觉,就在这种感觉下面继续画。到音乐的时候,我觉得在音乐的陪伴下,那个意象很容易出现,然后到思考的时候,就会动用学过的知识去画,所以画出来的东西是规矩的曼陀罗的形状,到迷茫的时候就觉得整个是一团的了。”ZKF对曼陀罗绘制进程的表述,将她个人的内在困境完整地呈现出来了。她是一位内在世界丰富多彩的女性,我们常会在朋友圈里看见她在山野绿林之中随手拍下的彩蝶、青松与漫天彩霞等大自然的万物,她镜头下的生灵有着勃勃生机,富有着天真童趣的好奇之心。而这样丰富的内在情感却未能在她的点滴生活中表现出来,她呈现出的更多还是我们曾在水星对接书中提到过的那座布满灰尘和蛛网的沉寂古堡。事实上,在ZKF的内心中缺少一个支架去将这些丰富的内在情感激活,并将其表达出来。尽管偶尔可以通过摄影给予抒发,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在绘制曼陀罗的进程里我们可以感受到,ZKF起初的总体感受是不太活跃的,甚至有些干巴巴的,然而通过音乐这个支点,意象得到了激活,ZKF感觉到意象浮现得更加容易了,紧接着有形有规则的曼陀罗浮现出来了,当音乐消失之后,ZKF的意象又慢慢回归于一整团的状态。
曼陀罗在非语言状态下,不仅仅是在一个人的身上呈现出它的奇妙魔法,在与他人的曼陀罗对话时,你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与他人心灵的区别。这是CJ绘制的曼陀罗,在恬静的笔触下,绽放的是一层层的生命之歌,从“蜻蜓掠过静水中的荷,荡起阵阵涟漓”,到宛如夏花之绚烂的意象,再到静谧的精灵藤蔓的国度,最后归于一片白茫茫的水域。这样的心灵低语在我感受来,是极有魅力的,他们在第一时间就抓住了我的视线,触动到了我的心。
之所以说他们,是因为HSQ的曼陀罗同样呈现出与CJ一样的精微之美。我最为沉醉的还是那颗饱满透亮的泪珠,就这样滑落在泛黄的纸张上,它并未瞬间被纸吸收,而是将时间停止在了那一刻,泪珠闪耀着光泽,在另一个人的眼中,它将化作晶莹剔透的宝石。当时我在现场,内心深深地惊叹阿尼玛的魅力,的确令人沉醉。此情此境,足以小酌一杯红酒,品完整个夜晚。同样美丽得令我感受到自己的心跳声的,还有在HSQ的宛如蒲公英的曼陀罗上,CJ与他的对话,女子调皮地画上了一位风神鼓着腮帮子吹出了阵阵清风,回应HSQ原先画在纸上的蒲公英意象,在这微风的陪伴下,似乎那些带着希望的蒲公英种子亦跃出纸面,摇摇晃晃着飘向了远方的土壤。去感受这两个人用同样精微的两颗心灵,在非语言状态下用曼陀罗去对话,只是观望我已感到很亲切温暖,这种幸福感是来自于精微的心灵之间的惺惺相惜。
每个人的这组曼陀罗就像是一盘星象,我们都是观星人,从中不仅可以观人,还可以清晰地内观。Z对这次绘出的内容感到自惭形秽,甚至在绘制好的第一时间无法将自己的意象展示给大家,并不是妄自菲薄,而是真切地从自己落笔后的意象中看到了笔触之间的粗糙与幼稚。在欣赏了他人魅力四射的星象后,更加感受到了自己精神世界的单薄。这是为什么呢?Z这样反问自己,这种情况也在Z给予别人曼陀罗的回应中一览无遗。那是一片通过颜色的层层叠叠交织、叙述出来的故事,皎洁的光束从蓝色渐变的背景中渲染开来,因为是在绘图即将截止前匆匆忙忙回应对方的,所以Z当时心里并没有太多想法,只是抓过来心不在焉的一瞥,这个意象却带给了Z很深的触动。Z当时的第一印象就是,天啊,实在是太美了,宛如皎洁的月光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水面,忽明忽暗,时隐时现。接下来,却不知如何去回应。只好提笔画了一个简单的意象,再以文字的方式,将感受写在了对方的本子上,并希望以肖邦《夜曲》旋律的意象去回应对方。Z在之后的回顾与反思中,清清楚楚看见了自己在绘制曼陀罗中的失能,几乎无法在绘画中细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只能以宏观的“道家”意象去试图概括自己的意象主线。这种感觉,Z并不陌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Z对生活的感知中,亦是这样去接收世界的低语,又如此粗糙地去表达自我的生命的。
宇宙浩瀚无垠,每个不同的角度,每组奇妙的曼陀罗“星盘”,观测都在透露着无尽的秘密。每个人都会画出属于自己的曼陀罗,不过往往我们都需要遇到那个观星人,在他的指引和解读中,一步步去靠近繁复交织着的星轨之间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