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Zoe
设计:Paulodybala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月28日下午3时举行闭幕会,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在民法典法条中,设置离婚冷静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民法典第1077条是这样规定的:“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前款规定期间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未申请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这意味着,在去民政局申请离婚时,需要第一次提交申请和最终办理离婚证的两个过程。
该消息一出,立马出现了很多热议。有网友表示,与其设立离婚冷静期,设立设结婚冷静期可能会更有效减少离婚的冲动。
(图片截取自知乎)
还有的网友担心这可能成为一些没有选择、退路的人的下限。
(图片截取自知乎)
还有的网友担心这可能成为一些没有选择、退路的人的下限。
(图片截取自微博)
当然在多数反对的声音之余,也有一些表示理解的声音,有网友就认为设立离婚冷静期,让离婚成本变高,让人更慎重地决定结婚和离婚这件事。
(图片截取自知乎)
该网友的观点,和参与民法典(草案)起草工作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新宝的看法相似:"近些年来,我国离婚率比较高。
有些人结婚很盲动,上午要结婚,下午就去离婚,结婚过于冲动,离婚也过于冲动。
那么,有一个冷静期的规定,让双方有冷静下来考虑的机会,重新审视一下离婚是否为真实意愿。"
其实,从2003年起,我国离婚率连续15年上涨,由1987年的0.55‰上升为2017年的3.2‰。
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离婚率是,俄罗斯离婚率约为4.5‰,美国约为3.6‰,德国约为2.19‰,英国约为2.05‰。
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离婚率不算低的了。
我们国人,从过去的谈离婚色变,到70后纠结于离或不离,再到如今80、90后的“离婚没啥大不了”,中国人的婚姻观正在发生改变。
01
对待结婚态度的变化
在一个名为《当代人婚姻观的现状、变迁及其发生变迁的原因研究报告》中,研究者指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待结婚的态度不同。
19岁以下的被访中,只有24%的人认为“绝对要结婚”,20-24岁的人则为29%,25-29岁的群体表示“绝对要结婚”的比例又增高了许多。
02
对离婚态度的变化
可以从下组数据看到,传统的“不轻易离婚”的观念已经逐渐变得不适用与当代青年。
可以看到40岁以上的年龄组有11%地人选择了“绝对不离婚”,而这个比例到20-24岁年龄组时,“绝对不离婚”的比例下降至6%,更为明显的变化是,在19岁以下的年龄组中,只有1%的人选择了“绝对不离婚”。
可以看到年纪稍大的人对婚姻还是持有较为谨慎的态度的。
在这个时代里,人们真的都变得不愿意结婚了吗?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究竟是婚姻变了,还是我们变了?
KnowYourSelf 在2018年做了一项调查,这项调查里共有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38381人(男性年满22周岁,女性年满20周岁)。
在这项调查里,ky发现,高学历人群的结婚率更低。
本科学历的人的结婚率为11.8%,而初中以下学历的人结婚率为35.3%。
这和之前新闻报道中的结果类似。对于这个现象,大家有这样的猜测:
低学历的人相对来说出社会较早,有的人还会到异地打拼,每天忙碌,精神空虚,渴望有人能陪伴,寻求家庭的温暖。而家里相对来说也会早早催婚相亲。
对于这些女孩子来说,有一部分人会觉得“干得好不如嫁的好的想法”,更容易把幸福寄托在嫁人上(当然学历高的部分人群也有这样的特点),更容易受传统想法的影响,认为结婚生子是人生必要的事。
而在这项调查中,关于为什么不结婚,最突出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对象”(64.3%)和“不明白婚姻对我意味着什么”(35.4%)。
01
变化的产生很可能和人们对于婚姻的认识和期待有关
我们国家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很早以前适用的“制度婚姻”(Institutional marriage)放在今天已经显得有些不那么重要。
这种婚姻制度下,人们对婚姻的期待主要停留在基础的物质需求上,认为“1+1>2”,可以共享社会资源,共同创造财富,达到温饱的水平。
当走过了“制度婚姻”,下一个阶段则是“友伴婚姻”(Companionate marriage),人们在婚姻中对于物质的需求,逐渐转向了亲密和性,开始注重爱与陪伴。
第三个阶段则是“自我表现婚姻”(Self-expressive marriage),这个阶段意味着除了追求亲密感之外,还达到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婚姻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02
婚姻不再是枷锁,而是一项权利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婚姻一般都是父母做主,看的是门当户对,媒妁之言,至于彼此是否幸福,那要看婚后感情培养,培养好的,那就比较幸福,培养不好的,也很少有离婚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分工正在发生变化,两性也逐渐开始有意识地注重自己的感受和人格,对当代的青年来说,婚姻不再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人生任务,人们越来越怀疑这些“约定俗成”的东西。
03
婚姻,只是众多人生选择中的一个
对于当代的年轻人来说,婚姻已经不是亲密关系最终发展的唯一形式。
还记得以前很流行的一句话,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就是耍流氓~ 现在亲密关系的发展可以有很多种,比如长期同居,开放式关系(open relationship),同性恋,双性恋等等,婚姻不再是恋爱的终极目标了。
人们更乐于去思考,我为什么选择去走进一段婚姻,我获得了什么,我又为什么从一段婚姻中走出来,我需要什么。
我想,这是当人们从低层需要买入高层需要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吧。
除此之外,人们不愿意结婚,还受到了一些原生家庭的影响。
男神霍建华以前在一档节目里聊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
他的父母是那个年代里为数不多选择离婚的夫妻。
也因为这样,霍建华对人与人的关系很没有安全感,总是小心翼翼的,也从来不相信“永久”这个说法。
也有网友曾这样解释自己不相信婚姻的原因:
“我爸妈吵了二十多年,每次吵架都摔东西,我家的餐具都是不锈钢的。那时我就想,以后一定不要结婚,一定不要过这样的日子。”
不相信婚姻的人,大多数在原生家庭时就种下了一颗不信任的种子,他们在父母的这段关系里看到了一个消极的模板,不相信除了父母的相处方式,还有其他可能的存在,也不相信自己能找到一个比父母更好的伴侣。
当然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时也是潜移默化的,从小在你争我吵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小孩,他也很容易在自己的亲密关系里受阻。
有的人是对建立一段亲密关系有抗拒,因为不相信它可以走到最后,就如自己的父母一样。
也有的见惯了父母一有不同意见就开启争吵模式的样子,自己潜移默化继承了这套相处方式,也继承了父母的情绪行为反应模式,不知不觉中走上了父母的老路,这个时候他会认为自己的伴侣和父母一样不可靠,更加印证了自己脑子中的想法,什么想法呢,“婚姻都是不可靠的”。
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在婚姻中应对矛盾做出的反应,自然也是消极的。
父母的亲密关系,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恋爱观与择偶观。
如果一个父亲对母亲毫不尊重,呼之即来挥之即去,那么女孩子长大了之后,她会竭尽全力去找一个和父亲特质相反的人,哪怕这个人在其他方面有缺陷做的不好,她也会心甘情愿和他在一起。
总之,孩子长大之后会尽力避免找一个和父母一样的伴侣,也尽力避免自己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有时候这会让他们陷入一种痛苦的情绪当中。
其实,结婚和离婚都是自己的选择,离婚的人不应该被打上“不幸福”标签,结婚也不是到了年纪就该做的事情。
结或不结,离或不离,都是你可以进行的一项选择,不管你做什么选择,正确的或错误的,你都有更改的权利和自由,社会的偏见不应该成为你的包袱。愿大家都可以活出理想和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