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王子》简述文学的教化功能

通常人们都以为《小王子》是儿童文学,我却不这么认为。小王子的语言是儿童化的语言,但却透露出超越孩童智力水平的智慧之光。有时候我们厌烦大人的说教,却愿意听听孩子的话语。这也许是作者的苦心所在了。

成人的世界观里,有用与无用是衡量是否有意义的标准。一味追求有用,把意义最大化,到头来反而失掉了生活的意义。像这样枯燥的说教可能会使人厌弃的,所以作者创造了一个“小王子”的童话形象来讲故事。人们都乐意听故事,而且更容易记住故事。而记忆正是教育的前提与开端,只有记住了才能被感化,才会有共鸣。

中国的熟语里有一句话——人心不足蛇吞象,出自《山海经 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时代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也有相关的记载。《小王子》中就非常隐晦的化用了这句话,但没有明确提出来。假如作者直接抛出“人心不足蛇吞象”这个观点,读者可能会觉得这道理我也知道有什么了不起的,就没有了读下去的兴趣和动力。其实普通人的潜意识里会对这个观点有抵触和不满情绪,人都是有欲望的,这个作者抛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观点,是在劝导人们节制欲望吗?这么一想,也许读者本身根本意识不到这个思维过程,就对作者和其文感到厌弃了。那么文学的生命力也就殆尽了。文学由现实世界、艺术家(即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构成。写作者把现实世界用文学化的方式表述出来,以达到讽喻、劝谏世人的目的。而实现这个过程需要有好的作品,然而什么是好作品呢?其一是思想立意健康,其二是见解新颖独到,其三是语言通俗易懂,这其三是相对于大众文学来说的,一个写作者写出的东西能否被读者所理解、所认可、所接受,是判断作品好坏的通俗标准。只有作品被理解、认可、接受了,才可能使读者无形中受到作者的感化和启发。

以《小王子》中关于服装的文字谈谈世界观。由于天文学家所穿衣服的缘故,人们没人相信他的发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道理我们都知道,但却常常被表象所蒙蔽。先敬衣冠后敬人是现实世界里常有的事情。每个经历了磨练的人都多少有着自己狭隘的经验主义。如何摒除这种偏见,以客观的心态处世,是《小王子》的作者所感叹和探讨的主题。当然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需要,因此有不同的见解。服装是文明社会的产物,作者在这里并非批判人们重视服装,而是客观的反映服装于文明社会的影响,引发人们对于服装的思索。是否因为过度重视服装而忽视了什么?是否因为过度重视形式而失去了什么?是否因为过度讲求效益而忘却了什么?如此一来,文学的教化功能便达到了。

文学是具有教化功能,但不能因此就一味说教,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而是通过多样的形式和角度,以读者大众能接受的程度来阐述观点,达到文学的有益境界。

Ps:第一次发文,多多指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You are given an n x n 2D matrix representing an image. R...
    关玮琳linSir阅读 1,837评论 0 5
  • 她是一位有识女性的典范,她美丽智慧优雅知性,开创了成功的事业,她就是杨澜,作为一名资深的传媒人士,从事媒体工作已有...
    读书书阅读 2,662评论 1 1
  • 窗外大雨倾盆 小时候爱阳光更爱雨天,每每大雨倾盆的时候,总是在门前放一张大木板凳,蹲在板凳上默默看...
    布朗阅读 3,505评论 0 2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