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读后感

芥川龙之介,学识与才华的化身,一个极具天赋的鬼才。《罗生门》这本书主要是以15则短篇小说组成,虽然都是短篇小说,但是芥川龙之介最擅长的便是短篇创作,每一个故事都非常饱满,展现了人间百态,以及对人性深层次的挖掘。对于“罗生门”现在的解释是:“罗生门”本来在日文汉字写成“罗城门”,最原始意义是指日本京都罗城的城门,后用来借指人世与地狱之界门,事实与假象之别。现在通常指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水落石出。

大多数人听说“罗生门”主要是通过这部电影了解到。1950年日本导演黑泽明指导的电影“罗生门”,就是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集《罗生门》中的“竹林中”和“罗生门”结合改编而成,主要是以“竹林中”的案件和“罗生门”的背景来改编。是黑泽明的惊世之作,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竹林中”这个故事主要是讲一个武士和他妻子路过竹林,遭遇了不测。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惨遭杀害。凶手到底是谁,无从知道,路过的樵夫、行脚僧、妻子、侵犯妻子的多襄丸、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等等,都各有说法。可以说是展现了人性的丑陋以及自私,有的人为了撇清自己的责任,美化自己的证词;有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宁愿承认自己杀人。也许他们说的都是谎言,也许有人说的就是真相。真正的凶手是谁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若我们所见至客观世界中的真实来源于他人的语言,一旦这些语言信息真假难辨,我们所相信的真相也会随时崩塌。

除了“竹林中”,其他几篇可以说都是一样经典,在每个故事都能找到芥川龙之介的影子。“戏作三昧”里面的马琴沉浸在艺术世界中心,一心一意的追求某种境界的马琴,正是芥川龙之介本人的真实写照;“地狱变”里面的良秀为了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摒弃人性,牺牲了自己的女儿,绘出了一副惟妙惟肖的稀世之作,最后自己也自杀了。很多人都说这是芥川在追求艺术上的一个缩影。(芥川最后也是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还有令人感动且为之动容的“毛利老师”,这篇故事记忆尤为深刻,毛利老师的不放弃,不妥协,对教育的热忱和责任感,同时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中年男人,他的唯唯诺诺,他的其貌不扬,也有着生活的苦恼。最后被学校开除,在咖啡店认真教店员们英语的场景,既让人心酸又让人崇敬。后面在碰见了之前的学生,书中描述的“老师那家畜般的双眼和我的眼睛在镜中对上了,眼中闪着的,只是过去那种像是在恳求什么的、令人心酸的目光”;“西乡隆盛”典型的表达了芥川的怀疑主义,芥川曾今说过“对任何事物,我都是一个怀疑者”。在这个故事中的老绅士通过让本间先生亲眼看见一位活的的西乡隆盛的人来使本间怀疑其自己曾经深信不疑的历史,并抛出皮浪怀疑论的核心——搁置争议。“判定真伪乃听者之自由”。

同时也会有像“秋”和“舞会”以及“橘子”等的细腻情感的故事,这几个故事读起来让人觉得很有日本小清新的特点,体现了人间的温情与善良。既温暖又具有悲剧色彩,甚至让我觉得有些凄美;也有“鼻子”一样的直观讽刺形式的故事,揭露了利己主义者的人性之恶。“人心中存在两种相互矛盾的感情。当然,任何人都会对他人的不幸抱有同情心。可一旦不幸的人设法摆脱了不幸,旁人反而会若有所失。说的夸张些,就是甚至想看到他人再次陷入同样的不幸”。

不管人性是否善恶,我们都应该过好此生。就像“黄粱一梦”中所说:“宠儒之道,穷达之运,个中滋味,可谓尽皆尝遍。甚好,人之一世,亦如是也”;“所谓人生,不过尔尔”;“人活一世,唯愿此生精彩纷呈,方不辜负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