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无常者,
只是一虚影。
不可企及者,
在此事已成。
不可名状者,
在此已实有。
永恒之女性,
领导我们走。
——郭沫若译《浮士德》
浮士德(Faust)的形象源自德国民间传说,他本是一个炼金术士,为追求知识和财富,与魔鬼订立契约,但灵魂终被攫走,堕入地狱。歌德(Goethe)借用这一题材,在诗剧《浮士德》里塑造了其另一个形象,他穷究了包括哲学、神学、医学、法律等在内的一切学问,仍得不到满足,便和化身为尨犬的魔鬼——摩菲斯特(Mephist)歃血为盟,以出卖灵魂为代价换取魔鬼为仆,并借助其魔力重返青春,体验现世之爱情、权力和财富,领味真正的生活,最终在刹那的幸福中死去。
浮士德的死无疑带有悲剧性,但他的灵魂并未如炼金术士般被魔鬼带走,而是为光明圣母所接引,往生天国。歌德对于结局的处理,正体现了他对于美好人性的肯定。
在我的理解中,浮士德与魔鬼异名而同体,摩菲斯特是他内心中“恶”的人格化,是潜藏于其背后的阴影,如诗剧中“人呵,这光与暗的交织!”,当他与魔鬼签署协议,利用魔力满足其爱欲、权欲与财欲时,他已堕入魔道。但他本性善良,终而自责、忏悔乃至补救,也未贪图和满足于一时的享受,而始终不懈追求着美与真知,最终在为民众填海造陆的奉献过程中,完成了由自私向崇高的转换,由小我走向了大我,收获了真正的幸福。诗剧中:“善良的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是他最好的写照。这时的老人发出慨叹:
“我愿意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人群,
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
我要呼唤对于这样的刹那……
‘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这时, “时钟已经停止,指针已经坠落”,老人死在地上。
浮士德死了,看似落进了摩菲斯特的圈套,事实上他恰是战胜了魔鬼,回归了正道。因为他在追求知识、爱情以及美的过程中,在良心与邪恶的抗争中,从书斋走向了生活,从虚无走向了充实——他进入了崭新的生命境界,与腐朽告了别。正如天使合唱:“唯彼爱人者,爱将引导之”,他的灵魂也因爱升天。最后的光明圣母,“永恒之女性”,乃真理之象征,启示人们要追求真知,永远向上。
董问樵先生在《浮士德研究》中将浮士德精神概括为“永不满足现状”、“不断追求真理”、“重视现实与实践”是极准确的,难怪摩菲斯特在浮士德死时发出感叹:
“没有快乐,能使他餍沃。
没有幸福,能使他满足。”
正是不安现状、自强不息、精进不懈的精神,使得浮士德得以往生天国,从死亡走向新生。
我常想:上帝和魔鬼其实是人的分裂,代表两种相反的内驱力,一曰善,一曰恶。黑与白、明与暗、光与影的矛盾,无非是两种力的冲突。所以你想象着天堂里铺满了鲜花,地狱里燃烧着硫磺火,而不是相反。上帝与摩菲斯特对浮士德结局的赌赛,其实是歌德对于人性本身的探讨,对于人类前途的探讨。人性中两力之纠缠,构成了整个人类的精神发展史,决定着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