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王朝,快若流星
历史上短命的王朝有好几个,例如秦朝15年,隋朝38年,武则天的周朝16年(不谈十六国和五代),说起两汉之间的新朝或许大家有些陌生,它是西汉末年由贵戚王莽建立的,从公元8到公元23年,仅仅维持了15年,这个新王朝就轰然倒塌了。
外戚时代
所谓外戚是专制时代的名词,指的是皇帝的亲戚,一般是指皇帝的母族、皇帝的妻族等亲戚。通俗地讲,就是皇帝的母亲的兄弟、皇帝的皇后的兄弟等,他们与皇帝有血缘关系,但是与皇帝的父系却不一定有血缘关系。国舅是皇帝的舅舅,国丈是皇后的父亲,这就是典型的外戚关系。
老皇帝去世时,即位的皇帝如果很年幼,必然需要依靠母亲一族的人来抚养和维持权力,以免皇室宗亲、朝廷大臣夺权,外戚干政的现象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西汉末年就是这样,接连出现几位年幼的小皇帝,王氏贵戚有机会登上了政治舞台。汉成帝即位时,尊母亲王政君为皇太后,然后接连封了好几位王氏家族成员为侯,王莽就是其中一位。
蓄意托古,谦恭为政
从汉武帝独尊儒术起,到西汉末儒学分化为古文派和今文派。王莽大力支持古文派的复古思想作为他施政的舆论工具,准备改朝换代。
王莽善于结交名士和官僚,利用自己外戚身份逐步当上了大司马(三公之一),掌握了朝廷大权。他善于团结皇室宗亲和大臣获得支持,勤劳持政,对外捐钱捐物赈济灾民,赢得了良好的声誉。直到当上了太傅,获得“安汉公”的称号。
白居易《放言五首》写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真实地刻画了王莽未篡权自立时谦恭的表现。
摄政代汉
王莽的党羽利用人们迷信的图谶(chen)之说大造舆论,说王莽比得上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周公,应该当皇帝。王莽就依言做起了摄政王,假皇帝;到公元9年,王莽终于摘掉了假面具,放下汉家旗帜,从后宫抢得传国玉玺,拉下小皇帝,自己取而代之做起了真皇帝,改国号为“新”。
新朝改制(托古改制)
面对西汉末深重的社会危机,新皇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掌控权力,稳定政局,效仿周朝制度,先后颁发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1、改革中央到地方的官职制度,许多沿用几百年的官名、地名全部更改,一时从上到下,人们难以适应。每次中央颁发诏书和公文,都要在新名后标注旧名,不但错误百出影响效率,而且造成官民心里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2、土地改革,采取土地国有性质的王田制度,类似古代周朝的井田制,全国按人口分田,不得多分,而且土地不允许买卖。当时地主豪强兼并土地远远超过制度限制,王莽改革直接触动了官僚贵族、大地主的根本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老百姓虽然支持,但是地方上无法执行,根本分不到土地。
3、改革币制,造新币取代汉武帝以来通行的“五铢钱”,但是新币无论大小、种类、外形、种类、成色,都五花八门(六泉十布),反复几次的货币变更,反而使物价失控,造成商品流通领域交易混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触怒匈奴,引发战争
在外交政策上,周边民族通常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王莽因为要给他们重新颁发新朝的印绶,借机将少数民族的称号等级降低,变王为侯,引起四边少数民族与新朝外交关系的恶化。北边的匈奴再次起兵进行劫掠和骚扰。
王莽无奈,只好征兵发起对匈奴大规模的战争,使数十万军队长期陷于战事,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了北方边疆民众深重的灾难。
改制失败
王莽代汉和紧跟着一系列改制行动,严重脱离国家实际情况和需要,客观上造成政局动荡;有些政策急功近利,过于理想化,自然也遭到一部分汉室宗亲的强烈反对。再加上他的改制本来就因牺牲豪强的利益而遭到阻力,很多政策不合时宜造成社会动乱,不得不再改回去。基层农民得到土地的希望也最终成为泡影。
反对派以恢复汉家江山为旗号,联合地方实力派起兵反对。综合看来,王莽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彻底失败了。
农民起义
公元17年湖北一带爆发旱灾和蝗灾,触发了声势浩大的绿林军农民起义;紧接着山东也爆发了赤眉农民起义。西汉宗室刘玄、刘演、刘秀等也纷纷起兵加入起义军。
紧接着,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昆阳大战,王莽军战败,公元23年起义军攻入长安,新莽政权垮台了。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 “云竹文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