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有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阅读可以促使人们完善自我、陶冶情操,而阅读习惯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阅读质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校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外来务工子女居多,孩子阅读意识不强;家庭阅读氛围淡薄,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不正确;选择课外书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阅读质量不高;学生缺乏自主思考探究的意识,过多依赖于老师的讲解,教师过于亲力亲为,费时费力却效果不佳。为此,笔者就如何培养初中生自主阅读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一、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一)创造条件,丰富资源
学校作为初中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首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合适的环境中体验阅读的乐趣。天成学校在2012年被评为“深圳市书香校园”,学校有两间阅览室、一间藏书室,藏书数量大,品类丰富,包括小说、散文、诗歌、传记、教辅、期刊、杂志等,涵盖了文学、国学、历史、教育、艺术、经济、励志、管理、育儿等体裁。除此,还在每个楼梯口、每间教室都设置了图书角,让学生随时可取、随地可阅、随手可读。充足的资源,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书籍,为学生开阔视野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二)搭建平台,设置课程
近几年,深圳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八大素养”,覆盖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八个方面,并提出了构建新型课程体系。这要求学校的课程构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德智体美”,而是要与时俱进,设置更多综合性、创造性课程。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天成学校设置语文阅读课,保证学生每周至少40分钟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自由畅游,学生不用专门挤出课外时间进行阅读,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书,对形成自主阅读习惯有很大帮助。通过品读文学、历史、天文、地理、艺术、IT等书籍,得到全面素质的提升。除此,学校还设置了每周一节的国学课,编写了专门的国学课教材《修身国学精选》。学生通过上国学课,不仅能汲取古代品德智慧的结晶,还可以在国学课的熏陶下提高文言文的领悟力、鉴赏水平。
(三)开展活动,增长见识
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长学生的见识。首先,班级每月开展一次读书分享会,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以多种形式展现阅读的成果。如:绘制手抄报、撰写读后感、PPT展示。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布置独特的读书报告。比如学生在阅读名著《骆驼祥子》时,笔者安排了如下任务:请根据阅读进度,以手抄报的形式,每周更新《骆驼祥子》主要人物的微信,可以是朋友圈或者是人物的聊天记录。这个读书报告形式创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很多学生读了精彩情节后,都迫不及待地绘制手抄报。有一位学生给祥子设定的微信头像是一张写着“不买到车不换头像”的图片,既符合文中祥子渴望买车的心理,又采用了时下微信朋友圈流行的语言,可谓是创意十足。这位学生平时并不喜欢阅读,但完成这项活动时却非常积极,成了班里最快读完《骆驼祥子》的学生。
其次,每学期举行校级的读书分享会比赛,将各个班级读书的收获心得分享给全校师生,通过评比,鼓励学生从阅读中获取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天成学校每年都开展“读书月”活动,制定不同的主题形式,如读后感评比、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诗词吟唱大会、经典舞台剧表演等,将“听说读写”巧妙结合,让学生不局限于文本,而能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书籍的魅力,让学生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二、加强阅读指导,提供阅读方法
(一)辨别筛选,摈弃糟粕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网络文学、快餐文学应运而生,其中不乏暴力、低俗、色情等不健康的题材。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阶段,部分学生自控力、辨别是非能力还显不足。如果学生沉迷于低俗文学,将对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学校教师要教会学生筛选,寻找适合初中生的读物。对于初中生爱看的武打、言情、侦探悬疑等小说,既有除暴安良、打击犯罪活动的进步性,又有色情、暴力宣扬等局限性,要教会学生用审视的目光、鉴赏性地阅读。很多学生对文学名著不感兴趣,往往是因为读了某一部不喜欢的作品,就以偏概全地认为名著都是枯燥乏味的。对此,教师可以专门制定一份书单,每月更新一次,书单中既要包含优秀的文学名著,又涵盖《读者》、《青年文摘》等新时代的刊物,让学生广泛涉猎,有所挑选,不觉单调,从推荐阅读逐渐过渡到自主阅读。
(二)读法指导,高效阅读
阅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等。阅读时要根据读物的不同体裁选用不同阅读方法。如长篇小说宜用跳读法、速读法,提纲契领法;短篇小说用精读法,圈点批注法;散文、诗歌等宜用朗读法。有些学生不喜欢阅读,是因为作品字数太多,而自身阅读的速度慢,课后还要完成作业,读起来耗时长,效率低,渐渐就丧失了兴趣。比如《海底两万里》这样的科幻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悬念扣人心弦,读者急切想知道人物的结局,不妨采用快读阅读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以默读为主,集中精力,扩大扫视的范围,从一眼几个字过渡到一行字,再从一行字扩大到多行。同时要善于抓住术中关键信息和主要线索,有所取舍。对于暂时不能理解的内容先跳过,以后再根据需要来补充阅读。
而有些经典的中篇小说,如《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则需要学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甚至要反复阅读,才能感受个中精华。所以阅读课上,教师首先要维持好秩序,让学生在安静、舒适的空间里慢慢地品读。其次要教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对于书里引人深思之处,描写精彩之处,圈点勾画,并作旁批,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好词佳句。
三、立足课堂教学,鼓励个性阅读
(一)课前演讲,活跃气氛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每节课上课前5分钟,由小组进行课前演讲,周一是现代诗朗诵,周二是美文推荐,周三是古诗文品读,周四是热点聚焦,周五是学生佳作共赏,这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阅读材料与全班共享,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二)对比阅读,加深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高效、自然地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呢?对比阅读就是一个可行的途径。教师在课文教学之后,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对照鉴别,不仅可以开拓眼界,还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同样是表现父爱的题材,朱自清的《背影》表现了中国父亲在特定情景下对儿子悉心照顾的老牛舔犊的情感,而美国作者威廉·亨德利克斯的《我的报童梦》中的父亲却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实践能力。由于两个国家的传统、观念不同,父爱的表达方式也完全不同。而同一题材的作品也极其丰富。以《我的母亲》为题的,胡适、邹韬奋、老舍、丰子恺都写过,但内容却各有侧重。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对比阅读中自信地发表个人见解和评价,提倡个性化解读。
(三)有机结合,拓展延伸
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实现由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的延伸,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了解鲁迅的童年经历后,教师介绍他一生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和不辍笔耕、不懈探索救国之路的革命精神,激起学生对这位伟人的热爱崇敬之情,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呐喊》《朝花夕拾》等。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在分析了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情节后,就“鲁达的命运和结局如何”让学生设想,这种“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式的悬念设置,大大激发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水浒传》的兴趣。这样自然而然把学生从课堂引向课外,培养了初中生课外自主阅读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