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生活的呈现,是浓缩的精华,有人特别钟情于它,大学室友谈恋爱时,每周末都要跟男朋友去看电影,每张电影票都被她按时间顺序整齐地叠放在钱包里,小心保存着,那是她们感情的见证。我对电影却不是很热衷,跟娃爸谈恋爱那会儿好像一场电影都没看过,我们的约会活动一般就是散步、逛公园、逛超市。
我虽不热衷电影,但每年的贺岁片还是都会选一部去捧场,为的就是个仪式感。我选电影都是冲着轻松、搞笑去的,近年来,贾玲、沈腾成了搞笑的代名词,《飞驰人生》去年看过了,对2兴趣不是很浓厚,今年就选了贾玲的《热辣滚烫》。
一开始,我的确是冲着搞笑去了,但只冲这一点的话,这部电影大大低于我的心理预期了,它虽有笑点,但不多。也许是我看了贾玲的小品和她在其它综艺节目里的表现,对于那种一会抖一个包袱,一会儿一个笑点的作品印象太深刻了吧。
作为一个花了几十大洋看片的成年人,总不能不明不白地把钱浪费了吧,一边看一边用心感受,也还是有打动我的地方,引起我共鸣的情节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乐莹对于朋友向自己讨要苹果的决定,她以前会把自己一大一小两个苹果都给出去,并且为了让朋友接受的心安理得,还会说自己不喜欢吃。
我从她的做法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直以来,我也是这种讨好型人格,小时候在家里是这样,我现在印象还尤为深刻的是一次过年时,妈妈问要不要买点肉来吃,我知道家里没钱,于是跟妈妈说:“别买了,肉有什么好吃的,瘦肉容易卡牙缝,肥肉吃得腻人。”我说完这话就在咕嘟咕嘟咽口水,一提起瘦肉我就想着用瘦肉汆一锅蛋花汤,再撒上一把葱花,那鲜美的滋味,光闻一下,都勾魂摄魄,更别说喝上一口了,肯定比神仙还快活。肥肉,咬一口,滋滋冒油,那股咸香,也是让人欲罢不能啊!可是,我为了让妈妈夸我懂事,还要找尽借口说些言不由衷的话。
谈恋爱后,跟娃爸一起逛街买衣服,我们俩手头一直没有很松,到喜欢什么买什么的地步,所以,看到好看的、合适的衣服,我总会先看价格,我觉得超出我们能力范围内的,对于我再心仪的衣服,我也会从颜色、款式、做工、质地等方面说出各种不喜欢它的理由来。为的就是让当时是男朋友的娃爸觉得我是个会过日子的、会体谅对方的人。
工作后,上级领导临时给我安排工作,明明心里是非常不乐意的,甚至烦躁得想骂娘,但还要脸上堆笑接过任务,并表现出受宠若惊的样子,感谢领导给予锻炼机会。为的就是让领导觉得我勤劳肯干又谦虚上进……
当看到乐莹说现在如果有朋友再向她讨要苹果,她给不给,给大的还是小的,要看自己的心情,我也在回想自己的做法,现在虽然有改变,不像以前,凡事只要身边的人开心就好,从来不顾及自己内心的意愿,但还是没有对任何自己不愿意的事都有说“不”的勇气,得修炼自己的实力,希望也能像剧中人一样,对于一些事,一些人,可以“看心情”,毕竟千金难买我愿意啊!
另一个打动我的地方的是乐莹封闭、碰壁、沉沦后的自我觉醒,她强烈希望“总要赢一次”,重新捡起自己的爱好,去打拳,在没有人看好她的情况下,目标清晰,意志坚定,毫不放弃,最终硬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从200多斤的大胖子减重100斤,能站上拳击比赛的擂台了,第一次比赛便对战一个成绩斐然的专业运动员,她一站上台,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别硬撑,打不了随时喊停,不丢人。”是的,对方是数次KO对手的专业拳击手,她只是非专业的菜鸟,能跟人家对上一局就很了不起了。
可是乐莹不服输,坚持打完全场,这部电影高明的地方也就在这里,并没有把她渲染成一匹黑马,因为有梦想就无人能敌,直接把对手干趴,而是把成功定义为能打完全场,能让人家也吃她几拳,当然,最终她做到了,所以从不发朋友圈的乐莹在比赛结束后,发了一条朋友圈,“我终于赢了一次。”
她的赢,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赢,是人生跌入谷底后的绝地反击,是自我的觉醒和蜕变,她的人生,从此定会热辣滚烫。
想到我自己,人生已过半,好像也从来没什么事做得特别成功过,对文字感兴趣的我,不敢有当作家文学家的梦想,那太需要实力,也需要勇气。
让我来定义自己的成功吧,等我坚持日更365天,我也算赢了一次。坚持,我一定要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