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将控制描绘成一个全身布满按钮的形象,只要遇到不符合期望的事情,便立即按下控制的按钮,让事情停止。
1、
什么样的人会时时刻刻希望世界按照自己的想法转?
自我价值感低、缺乏安全感的人,需要通过控制甚至践踏他人,获得自己的尊严、力量和价值感。
尽管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自尊或力量感是转瞬即逝,且夹杂着更深的无望、无助和自我厌恶,同时还会将他人推得越来越远,但这是低自尊的人感受自己力量的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对自我、他人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破坏性。
以控制他人获得自尊时,个体便会偏执地需要他人无时不刻的赞同、认可、服从,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过程。
一方面,作为每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诉求、主张和期望,对他人无时不刻的赞同、认可和服从是一件完全不切实际的要求,犹如一个暴君对待自己的臣民。
现实中的关系如果建立在类似君王与臣民的等级之上,平等、坦诚便无从谈起,只有权力的角逐,一方压制着另一方。
当双方力量或地位悬殊时,比如亲子关系中,当孩子因为母亲的控制而被迫表现对母亲的赞同、认可和服从时,这只能是恐吓之下的顺从,久而久之,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而孩子在母亲的压迫之下,心中会逐渐累积愤怒、仇视,关系疏离因此形成。
于是,被控制欲奴役的人,发现自己与所有人的距离都遥不可及,心中的孤独感、无助感和被隔离感更甚,从而更加深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我不招人喜欢,我不被人重视”。这与他控制的初衷完全相背离的。
当看到不当的控制欲所造成的破坏后,就可以将这种控制欲丢弃,并转而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和自我认可模式吗?
人非机器,不是按下一个按钮就能随时切换模式。人是一个具有复杂情绪的有机体,控制欲的背后牵扯着千丝万缕的情绪需求,这是它存在的根本原因。
控制欲强的人,沟通的语言是命令和责备式的,习惯用“不要”,“不准”,“你怎么总是”,“你为什么会如此”,“你从来就不会”,“你非要…”,“都给你说了…你还…”,“跟你解释可真累…”,“你能不能不要…”,“你给我过来”,“电话干嘛不接!”,“不要惹我”,“都是因为你…”,“我已经弄好,不要再动了!”,“我对你好失望”,“你怎么这么笨”,“你从来都做不好一件事情”等等诸如此类。
语调是强制、压迫、命令和高音量的,气势汹汹带着浓浓的敌意,传递给对方的信号是:你最好按我说的做,不然我会暴怒、指责、羞辱、冷漠或抛弃你。
控制欲强的人将温暖、柔和、尊重他人、征询意见的姿态隐藏起来,这是他习惯的表达方式,也是他最熟悉的表达方式,他从早年被控制者的身份转化为成年后控制者的身份,他明明痛恨被控制的感觉,却在成年后强迫性地重复使用这样的模式对待身边之人。
2、
原因何在?
在高压和控制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的需求、主张、情绪在控制者的高压下全部被压抑,控制者没有能力看见、倾听、理解他的内在需求和不同见解。
于是被控制者倾向于认为自己不重要,自己不讨人喜欢,自己没有价值,对控制者顺从,讨控制者欢心,是自己价值的体现,这样也才能保护自己不会被控制者所抛弃。
同时控制者为了体现自己的优越性和价值感,会通过言行举止、态度和情绪向被控制者传递出“你不行,你不好,你不优秀,你品味不行,你脾气很差,你能力不行,你不善良,你没有爱心,你不孝顺,你不配被人爱,你不配幸福,你就该过的像我一样苦逼,你的幸福和享乐是对我的背叛,你从来没做对一件事,没人喜欢你,没人爱你,我觉得你很可怜”等等这样的明示或暗示的信息,将被控制者打入自我贬低的深渊,目的是抬高自己,碾轧被控制者,让被控制者永远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这是关系中的PUA学,费尽全力践踏你的尊严,表现出一副救世主的模样,吸干被控制者的血与肉,精神与灵魂,让被控制者变成行尸走肉,永远离不开施控者。
这样的控制者像电影哈利波特中的摄魂怪,它们是最邪恶的生物,吸走一切美好的东西,让个体变得空洞、干瘪、毫无生机。
控制者内心深处鄙视这样的自己,正因为他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他才需要病态的需要他人的认同、赞赏和屈服,控制者内心存在巨大的匮乏。
这种匮乏体现在爱的缺失、包容的无能、对自己的无助、无望感、被抛弃感、恐惧感的压抑和否认,而这些被压抑的感受不会就此消失,反而会变得更加面目模糊,纠缠不清,真实的情感阻滞在体内,无法自由流动。“非人化”是对控制者的准确描述,你在他身上看不到人性的温度,只有单一、僵化、冷漠、缺乏人性的规则。
3.
受控制欲奴役或者被控制者PUA应该怎么办?
理清控制欲背后的复杂情绪。
控制者表面上极力打击他人,内心的真实感受是“我不招人喜欢、我需要高声呐喊才会引起他人注意、才会得到他人关心、我很无助。看见情绪所传递的信号,了解内心深处的诉求,挖掘自身的价值。
我们拥有相同的生理构造,然而每个人的成长、教育、体验、认知又是千差万别的。
我们与他人的共同点传递的信息是:我们既无需妄自菲薄,也不必狂妄自大,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
而相互之间的差异又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独一无二,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我们都应遵循自己的内心,而不应将“应该清单”作为自己人生的指南。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内在资源,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为我们输入源源不断的信息,我们的认知系统赋予这些信息以意义,当然这种意义基于我们过往的经历、知识、体验等等。
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我们无需否认属于自己的感受,而应该承认、看见并接纳各种感受,它或许是不适、愤怒、失望、恐惧,或许是欣喜、坦然、希望、热情。
我们无需因它们的好坏,保留它或者将它分裂出去,而应该与它和谐共处,承认它无论好坏都是自己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探索它向我们传递的信号,从而看见内心真正的需求。
我们拥有自己所有的一切,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当我们不再与它们对抗,而是和谐相处时,一直存在的能力、智慧和灵感便得以释放,帮助我们更具创造性地投入此时此刻的生活当中。
而当我们看见并承认自己的价值,我们便能够对自己和他人坦诚,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期望和看法,敢于坚持自己的追求,以开放的姿态与他人建立联系,不再因担心他人的拒绝、否认而退缩。
于是,我们会逐渐建立自己的价值评价体系,不再对他人或外界的评价抱持一种近乎偏执的敏感,控制欲也会由此退场。
当我们看见控制欲背后的隐藏资源后,控制欲也可以是一把钥匙,而我们是唯一拥有这把钥匙的人。
拿起它,打开写着“控制”的那扇门,让隐藏的资源发挥各自的功能,帮助我们走向更开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