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尼采
2、“太多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会导致他人的不信任和怀疑,这反过来又会导致恐惧。”但是,如果你有更多的开放心态,而你培养对关心他人幸福的感觉,那么,无论其他人的态度如何,你都可以保持内心的平和。——尊者
3、吃素不是修行的最终目的,而是培养慈悲心的一种方法。其实大部分亲友所反感的并不是素食本身,而是素食者自以为占据道德制高点的傲慢和偏执。——学诚法师
4、修行就是一直保持不退心,
在各种境界中磨炼自己,
让内心更有力量,
忍难忍之忍,行难行之行,
默默行持,做更多利益众生的事情。
~~~学诚法师
5、记住了,拥有感恩心的人最有福气,慈悲帮助别人就是德,加起来就叫“福德”;能消除烦恼的人就是慧,能付出善心的人就是福,加起来就叫“福慧”。
6、当你强壮而健康的时候,从来不会想到疾病会降临;但它就像闪电一般,突然来到你身上。当你与世间俗务纠缠不已的时候,从来不会想到死亡会降临;但它就像迅雷一般,轰得你头昏眼花。——米拉日巴尊者
7、慈悲要有智慧,慈悲不是一时的恻隐之心,而是透过公理的感动助人;慈悲不是热闹的随众起舞,而是心存正念的服务济人;慈悲也不是私心的利益亲友,更不是有所求的惠施于人,慈悲的最高境界是怨亲平等、是无我无私。真正的慈悲必须以智慧为前导,否则弄巧成拙,反失善心美意。
8、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为了追求富足而苦恼或者整日忙碌得忘记去生活的,大有人在。辛苦操劳一辈子,到头来还是不快乐,而一生却已经过去了。 ---希阿荣博堪布 《寂静之道》
9、真正的修行者就是一个完全不羡慕任何世间人所谓的成就。——格西博多瓦
10、什么叫做忍辱?此心不激动、不愤怒、不伤害任何人,亦不执着,这种心境叫作忍辱。
---大宝法王噶玛巴
11、理解是一轮心灵的触碰,是一次思想的交融。理解就是无论他说了什么,你都能心领神会;无论他想的什么,你都能心有感应;无论他做了什么,你都能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理解需要交流,理解需要沟通,理解更需要包容。理解是一种阅历,理解是一种态度,理解更是一种境界 …
12、布施分为三类:
一是财布施,可以遣除对方物质上的贫穷,如给予食物、钱财或物质上的帮助等;二是法布施,即布施佛法,可以遣除对方精神上的贫穷;三是无畏布施,可以遣除对方相续中的恐惧,令其获得安乐,如通过放生令众生远离对死亡的畏惧等。布施的功德如何呢?经云:“贤人喜布施,天人暗赞扬。”贤善的人特别喜欢布施,天人见之也会暗暗称扬。
“舍一得万报,后福不可量。”也许他今天只布施了一块钱,但因善念的力量和因果的规律,也能获得不可思量的功德。
所以,首先,我们要依靠行持布施等善法,使“银行”里有福报;然后,还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因缘际遇使福报显发,具足此二者,财富自然就来了。所以若想获得财富,行善、积福是根本。
13、“ 得到主要靠的是福报,放下需要的是智慧。福报易得,智慧难求。”
——《透过佛法看世界》
14、“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之时心不悔恨。”
——《涅槃经》
15、“人们之所以认为自己必须要这样要那样才会快乐,完全是惯性思维在作怪。当一些突发事件,如疾病、灾难,打断我们惯常的思维方式,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自己并不像原先以为的那样需要很多条件才能感到快乐。”
——《次第花开》
16、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博。留余一分藏积拟用。
——《优婆塞戒经》
17、累根积善,纳福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