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大学时,我读过美国人写的美日企业比较的书,当时对日本企业有两点深刻,一是重视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二是企业员工很少跳槽,往往是终生服务一家企业。我的战略性观念也是从那本中建立的。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和对员工人生的负责观念,是日本企业员工很少离职、精益求精于技术的两个重要原因吧。
无论企业主,还是员工,日本的能够如此,其根本的东西还是在于深层的文化。中日的儒家文化是同宗不同流,儒家文化不是中国文化的全部,但是日本文化的全部,更何况宋亡之后中国无汉文化。对于儒家文化,中日之间也有不同,中国的仁字当先为王,而日本不是。对于忠字,中国是有条件的,而日本是无条件的,日本更重视忠、诚、敬。上述仅是我大学时的观点,若要搞清中日儒家文化的不同,也就明白中日文化本质的不同。
文化的发展往往是受社会体制制约,同样的,文化也是为社会体制存在和发展服务的,两者是相互作用的,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文化和社会体制的关系。日本引入儒家文化,并在日本根植和变化,这与当时的日本社会体制是有关系的,日本明治维新时西风东进,全盘西化,也是为了维护和发展其社会体制有关,包括日本的武士道,全盘西化并没有完全置换日本的原有的本质文化,而是有选择地成为其一部分来促进其社会的发展,犹如当年引入中国的儒家文化一样。日语通常把汉字和平假名混合书写,外来词和某些其他的词(如动植物名称)则用片假名书写,从其语言可见文化之特性。
美国人很聪明,善于通过研究寻找解决问题之道,因为二战中途岛之战而选派学者研究日本文化,所以才有《菊与剑》,才有麦克阿瑟治理日本之策;因有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企业全面超越美国企业,才有《日本第一》等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的书籍,从而发现日美企业文化的不同,并制定了美国的发展策略。这一点中国不如美国做的好。
(2)
没有实体制造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只能是建在流沙之上的楼阁,每每看到各大小城市一片片在建住宅楼,总是不仅问:这是强国之路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我想那成片的楼房决不是为此,而是早已异化为金融资本掠夺民众财富的工具了,如此发展楼市,政府行为也是主动被其绑架,不是被动的。
网络经济无论飞得再高,最终还是要落脚在实体经济的大地之上。
(3)
不反对研究儒学,无论是ABC角度,还是 あいう角度,或者aoe角度,总是希望看到中国现实政治与民俗有多少儒学行为,以及儒学之中有什么有益中国未来的构造,而不只限于学术之学术,如果仅此,与画油画、粉彩有何异同。
(4)
哲学研究者总是用自己的认知构造出一个模式或图式,让自己方便地阐述自己的发现或感悟。
我不知道“觉解"与“觉悟"有何不同,为什么此文用觉解而不用觉悟,在此大师没有对此概念进行任何阐释,很是遗憾。也许是让读者去觉解“觉解"吧。
(5)
曾在大学时读过《科学学》,所以有了一个认识,一门科学往往是由一些概念、判断和原理构造而成的,故阅读一位大师的学术,首先要搞清楚这三点,如此才能知晓其学术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