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中央政府腐朽无能,宦官外戚内斗不止,民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继而引发黄巾起义使得本就百孔千疮的汉庭政权更加摇摇欲坠诸侯觊觎。
终于董卓带领一支西凉军打着“勤王”口号奉诏入京洛阳,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逐渐掌控朝权。才有了后来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王允利用貂蝉反间吕布与董卓的关系最终董卓被杀。结束了三年的“董卓乱政”,也把东汉时局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三国来了。
据史料的记载,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定都洛阳。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蜀汉,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
那么问题来了,谁才是正统。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写的多是褒蜀汉贬曹魏,相对孙权评论极少。
首先看孙权,与朝廷山高皇帝远,应时代要求成为一方诸侯,即便是后面的“吴王”也是曹丕“册封”而来,所以充其量只是诸侯,自然与正统毫无关系。
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名正言顺的进行招兵买马,攻城掠地。公元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刘协退位在洛阳称帝,刘备以“汉贼不两立,王室不偏安”于第二年在成都称帝。
此时此刻,被迫退位后的刘协并没有死,刘备即称帝了。这就是僭越了,因此,从法理角度上来说就属于名不正言不顺了。
没有程序正义,没有实质正义。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史称魏文帝。这个皇帝是怎么来的,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胁迫汉献帝禅让来的,走的是律法仪规,曹魏是名义上与实际上的正统。
曹魏实行的依然是汉朝礼仪纲纪。
曹丕声望,才能,功勋皆比不上曹操,只有称帝,改朝换代才能培养提拔自己的势力,褒奖安抚曹操留下的文臣武将,树立自己的威信,巩固自己的根基才能有所作为。
那么曹丕的称帝也就是时势使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