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一位老大爷,掂着个播放机路过,戏曲飘洒而出,那吱吱呀呀的唱腔,连绵不绝。老大爷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时不时还用手打着拍子,那个陶醉,嘴里随着节奏时不时哼着。又或者,小区里的另一位老大爷,四楼,早上下午的,打开窗户,把播放机的声音开到最大,戏曲,还是戏曲,一首接一首,满小区都能听见!
酒桌上,几位五六十岁的人,酒酣时,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全然不顾平时各自在单位里作为总经理或是在学校担任教授的威严形象,一句句的“咱们工人有力量,嗨,咱们工人有力量”雄壮而出。
画面又回到KTV里面,一伙伙70/80后的男男女女,手里拿着一瓶瓶啤酒,盯着屏幕的歌词,听着熟悉的旋律,双眼神采飞扬,脸上温和的笑,口中的旋律时而激昂,时而坚定,时而愤慨,“啊哈,给我一杯忘情水,……”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记忆,都有每个人的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其戳中内心深处最柔弱的一部分以外,更重要的是经典承载每个人的最美好的回忆,承载了每个人的青春。
不知大家发现没,我们经常为之疯狂的经典,往往是我们年少轻狂时接纳的一些东西,他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他见证了我们的痴傻疯癫。在我们年少无知而又内心空虚极需要帮助慰问的时候,这些所谓的经典“趁虚而入”,完全抢占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把我们牢牢控制。
之所以用“所谓的”来形容经典,是因为他们是相对而言。前面三个场景的例子,使大家感情崩溃的点,是戏曲,是革命歌曲,是流行歌曲。如果把三者调换位置,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好端端的一场感情共鸣就被无情掐灭。
父辈看子辈觉得不可理喻,那些吱吱呀呀的流行歌曲简直就是靡靡之音。子辈看父辈的那些歌曲简直是老掉牙。而京剧之类的戏曲,在现如今的年轻人眼里多是不可理解的东西,他们实在不理解这些慢慢悠悠,呜里哇啦,仿佛永远都拉着长腔的唱词究竟好在哪里。
我曾经亲眼见过在公园里几位互不相识的古稀老人,就因为其中一位哼了几句京剧唱词,引得大家驻足收听,以至于最后的京剧大合唱,引得整个公园里的老人都围了过去,那场面蔚为壮观啊,结果一首首我听都没听过的戏曲被完整唱了出来,并且还引来了乐器伴奏,人群时不时爆发出叫好的声音,俨然一个梨园剧场。唱到最后,几位老人相拥而泣,人群都散了,他们还在那促膝长谈。
我也亲眼见过,几位十八九岁左右的小姑娘,其中一位唱起了,“有没有人曾告诉你我很爱你,有没有人曾在你日记里哭泣,有没有人曾告诉你我很在意……”,其她几位小伙伴立即开口合唱,不一会功夫,这群小姑娘开始蹦蹦跳跳,又转眼功夫,互相抱在一块,哇哇大哭起来,直看得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无论如何,这首歌已经成了她们的经典。
在年轻时代的经典,会记一辈子,也会哭一辈子,他往往与迷茫,无知,焦虑绑在一块。再一次听到看到这些经典,即使是已然成家立业,心智成熟的人,也能立即回到那些青葱岁月,心中又是无限惆怅。经典,成了我们的盾牌,也成了我们的弱点。
经典的意义更是向更多的方向展开。曾几何时,身为网络主力军之一的80后,开始了壮阔的怀旧流,各种那个年代的老物件,旧风俗纷纷现世,像是沙包,金鹿凤凰大自行车,手电筒,磁带,录音机,带有歌词的记事本,偶像照片,手写的信件,小学语文封皮,英语书里的李雷韩梅梅等等,都成了各种经典。每每有人放出这些照片,都能稳稳收获一桶桶泪水。不知90后00后的怀旧里面会是怎样的一番情形。
其实是网络的发展使80后的回忆成了大家的剧场,像是50/60后,早在其三四十岁的时候已经完成了他们的经典塑成仪式,只是不为人所广知。仅仅是我个人猜测,不知有多少人每每谈起,《平凡的世界》,《红高粱》,《年轮》知青等话题时,会情不自禁泪洒衣襟。
我们无法选择生活的时代,只能融入到对应的时代里去,身上随之被烙上时代的印记。
经典,虽然也可以是立世之后到手的梵高或者齐白石的画作,但此时已经是无关青春,那也仅仅是一种好的作品,情感属性却是没有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