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曾听过一个笑话:
一个人在路上捡了一捆蒜苔,想着接下来几天都能吃上新鲜的蒜苔,十分开心。不过没走多远,觉得不对劲。他想:“我自己是个单身汉,从来不曾做过饭。想要吃上这捆蒜苔,至少得有一间厨房;有厨房还不够,得有个媳妇来做;要娶个媳妇,就得买一套房……啊呀!没想到吃一捆蒜苔也这么不易。还是算了吧。”所以他无奈地又把那捆蒜苔放回了原地。
在这个笑话中,最核心的决策是主角要不要把这捆蒜苔带回家。当然,笑话归笑话,我们的生活可就要复杂多了。
在现实生活中,小至早晨出门要穿什么衣服,是否要带一把伞以防下雨,午餐吃什么等等;大到报考什么大学,从事什么职业,选择与怎样的人结婚以及过怎样的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小决定,不论怎样选择,对我们的成长和人生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然而前面所列举的一系列重大决定,却是十分关键的,这些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我们未来的生活与人生道路。
我们很多人寒窗苦读十几年,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学得昏天暗地,却从未学过【做决策】这个最重要的技能,也从未有人教授过我们这些,所以也就造成很多人在人生途中徘徊不定,混沌迷茫。
在美国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巨擎斯蒂芬·P·罗宾斯所著的《做出好决定》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事例、详实、具体的理论方法给了我们最实用的指导。以下我将通过9条极富哲理的金句展开分析。
在做一项决定时,我们往往受限于自己的见识、阅历和经验,很难做到客观地分析自己所面临的复杂状况,更不能从诸多选择中做出最佳决策。而且,很多时候,我们自身也存在如过度自信、倾向于熟悉的事物、惧怕挑战、挫折承受力不足等弱点,往往会搞砸一件事或做出一项糟糕的决策,从而有可能遭受巨大损失。
做决策最关键的是理性。从收集信息、分析状况、评估标准、选择最佳方案等几个方面展开。另外,《做出好决定》教导我们,重点是决策的过程,一个决定的好坏应该是由决策过程决定,而非结果。有时候,即使是理性地做出了一项决策,也并不一定就能获得预期的积极效果。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决策失当,因为结果是由决策和多方面的外界因素共同决定的,而影响选择结果的外界因素,是我们很难预测和掌控的。
决策水平是有迹可循的,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的指导与具体的操作运用,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
目标对我们生活和人生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曾看过一个故事,讲述居住在沙漠里的居民,世世代代从未走出过沙漠。后来有个探险家误入沙漠,进入了他们的家园,才知道他们没有方向感,也不知道利用北极星的指引走出沙漠,尽管他们曾经尝试过很多次,却都以失败告终。探险家利用指南针带领他们,用了仅仅三天时间就走出了沙漠,还教会了他们通过自然现象辨识方向。这个故事令我们惊愕,但仔细想来,仍旧是目标不够明确的缘故。
尽管决策十分重要,却是以目标为前提条件的。没有目标,我们就不知道那些重要那些不重要,也不可能做出一个恰当的决定,只能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所以,在做出一个决定之前,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是什么。
一项决策,只有建立在理性的根基之上,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理性的决策有以下六个过程:
1)识别和确定问题
2)确认决策标准
3)评估标准
4)制订备选方案
5)评估每一个备选方案
6)选择得分最高的方案
尽管以上的决策步骤看起来很简单,但要做到在理性的情况下,熟练分析各种状况,做出一项价值最大的决策,却也并非易事,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做得更好。
当我们必须做出一个决定时,面对复杂的状况,常常会视若无睹,以躲避的姿态一味延迟做出决定,以为这样做带来的损失会更小。因为《做出好决定》也讲到,不做决定本身就是一个决定。当然,如果维持现状是我们期待的结果,这样会感觉更加舒适的话,也无所谓。但若是因为畏惧作出决定的艰难而采取这种消极办法,将是十分不明智的,而且,这样做还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所以,要根据现实情况,勇于尝试挑战自我,质疑现状,进而采取积极合理的改变措施。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与偏好。为了做出最好的决定,避免因自己的狭隘遭受损失,认识、了解自己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自己的决策风格、风险承受能力、要把事情做到最好还是容易满足、控制向、拖延症、冲动、情绪控制以及过度自信等。这些因素虽然并非影响我们做出一项决策的全部的重要因素,但仍然不可忽略。当这些人格因素一旦对我们的决策造成阻碍时,就需要做出调整。
我们常常过于自信,相信自己要比很多人聪明地多,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站不住脚的虚荣。这种虚假的自我感觉良好容易使我们盲目行事,不愿听取他人的建议。鉴于我们每个人的局限性——包括眼界、经验、技能、学识等等,有时,我们需要跟自己唱反调,寻找那些与自己信仰和假设相悖的信息。当我们有勇气承认 自己并不能掌握全部信息的事实,反观自己可能会犯的错误,就可以算做很理性了。在这样的反复练习和自我反省中,严格检视我们决策的各种可能性,一定会取得更加有价值的回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常常因为自己是当事人和局中人,难以做到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我们自身的动机、经验、期望都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客观性。为了破除当局者迷的窘境,我们可以暂时远离面临的事物和等待做出的决定,然后站在旁观者和局外人的立场去分析,这样做极大削弱了我们自己的狭隘与偏见,从而实现最佳效果。
我常常为生活中每天出现的各种偶然和惊喜感到惊讶,同时感到开心。但很多人都更愿意相信自己能够一定程度地掌控自己的世界和人生,因此每当生活中出现一些偶然因素时,就会习惯性地去刨根寻底、追寻前因后果。事实是充斥于我们人生中的庞大数量的偶然事件,根本没有任何规律可循。虽然,生活确实有不少事是有因果关系的,但偶然事件也占据了巨大的数目,比如我们认识的一些人、随机做出的一些决定等等。所以,记住不要随意赋予随机事件以任何意义。
有些所谓的“人物”常常教诲我们说:“千万不要怎样怎样……一定要怎么做才会更好”等等,这些所谓的“名言”听得我们的耳朵都起了茧子,但一点用处也没有。大思想家对人生的真谛犹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进行着终生的思考和探索,所以,凡事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我们也不用轻信那些警句金言。相反,要根据自己的独特情况,做出恰当的选择。
“失败是成功之母”,客观地说,经验并非都从成功中来,而更多地来源于失败的教训。我们因为年轻,不似中来年人,有着许多尝试和追寻真理的机会,所以不要惧怕挑战和困难,也不要因为一件事有失败的概率而畏首畏脚。
“犯错误没关系”对年轻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激励。但也有两面性,即便这样,我们也要参考长辈和专家的一些建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我们不求永远活在成功和辉煌中,但也不要将这句话奉为自己的人生导师,实事求是地去对待每一个决定即可。
以上的9条指导性的语句,虽然是为《做出好决定》服务,为指导我们做出最好的决策服务的,但同时也适用于更加广泛、宏大的生活和人生主题。
注:斯蒂芬·P·罗宾斯的《做出好决定》旨在教导我们做出人生最好的决策,迎接美好的生活,走向辉煌。因为本书信息量庞大、指导意义广泛而深刻,我本文中的思考与理解只能算作沧海之一粟。若要更加全面、系统地学习如何做决定,请参考原书(《做出好决定》【美】斯蒂芬·P·罗宾斯 著 包云波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