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我26岁,在西南的重庆读研究生一年级,那里距离汶川450公里,当天下午14点28分,我正从寝室走往图书馆的路上,刚进到图书馆的1楼,一群人就从2楼冲下来。吓得我不知道咋回事,赶忙退出图书馆,到空地上来,然后了解到地震了。当时移动互联网不发达,大家的沟通方式还是电话为主,瞬间校园的基站已经爆掉了,电话都已经打不出去了。校园空地操场乌压压的一群人。
一、后知后觉
那个时候,信息不发达,也不知道害怕,可能是因为我当时在空地上,没有感觉到震动。想想如果那会在实验室,一个13层楼高的地方,那会感知应该还是很明显的吧!
从下午开始,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人山人海的站在空地和操场上,一群人闹哄哄的,晚一点我们也不敢回寝室,也不知道还没有没余震。当天晚上,所有的学生都是在操场上过夜的。到了后半夜,因为天气有点冷了,大家就陆续的开始往寝室里面回去。
当时也知道地震的源心不在重庆,所以后面的几次余震也就没有太大的担心,加上当时朋友圈也没有那么发达,千里之外的汶川的消息也都是口口相传。因为我们周边的同学大多数是四川的,所以他们更多的是担心家人和朋友,成都距离汶川只有60多公里,震感也相当明显,各自也都是报平安。
二、八方支援
从第二天开始,就听说在重庆的几个大的繁华地方,开始组织救援物资,运往灾区,提供生活补给品。我们当时都还是学生,参与的也不多。但是这个事情,我在随后的10年里,听到吴天祥给我们上道德讲堂课的时候,听到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他去灾区的之前,都要写生死状,留好遗言,因为他本身年龄也很大,也有一些疾病,他提出的要求是,如果他回不来了,就和当地的已故的人葬在一起,不要要求组织把尸体运回来。
然后就是在搬运尸体的时候,有几个解放军小同志,看到那些都吐出来。他主动要求承担这些事情,这个就是真实在灾区现场的故事。我记得那个时候,说得最多的就是众志成城,那一刻,我是感觉有一个统一的大民族概念。温总理在现场写道:多难兴邦。
三、记忆远去
每年的512地震的那个时刻,我都会回想起当初我那会正在做事情的场景,那个片段一直牢牢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虽然过去了那么多年,但我一直都是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