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元旅馆到图书馆的河南农民大叔: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

各位职场茶馆的老朋友们,周末好。

写惯了职场干货,今天想换个节奏 —— 就像茶馆里偶尔来位说故事的客人,咱们不聊 KPI,不聊晋升,只聊聊一个人和书的故事。

说起来,这也是对我自己的一次警醒。自从深耕职场内容,书架上的书渐渐被《沟通技巧》《时间管理》填满,那些曾让我在深夜里辗转反侧的诗歌、历史,早已落了层薄灰。直到看到刘诗利的故事,才突然惊觉:我们总说职场需要 “跨界思维”,可自己的精神世界,却先成了封闭的孤岛。

一、故事起点:书店里的两次相遇

1.与书的相遇:排队买陈行甲的书

签售会当天的队伍从书店门口一直排到街角,刘诗利站在队尾,深蓝色工装外套上还沾着未干的水泥渍。他手里攥着三张皱巴巴的十元纸币,那是前一天在工地绑钢筋挣来的。有人回头看到他帆布包里露出的《建筑施工手册》,随口问:“农民工看这类书能懂吗?” 他抬头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书里写的都是老百姓的难处,咱在工地、农村见得多,咋会不懂?”


这句话被路人拍进视频。轮到他时,陈行甲注意到他攥着书的手在微微发颤,签完名后多递了一本:“这本也送您。” 递书的瞬间,陈行甲忽然拥抱了他,老人愣了一下,抬手在作家背上轻轻拍了拍。

这段视频传开后,有人放大画面发现,他蹲在台阶上翻书时,帆布包侧袋里还塞着本《唐诗三百首》,书页间夹着片干枯的槐树叶。

2.与《人民日报》耿编辑的相遇:对话里的 “两个世界”

约定采访的清晨,耿编辑在路边看到刘诗利时,他正蹲在树荫下剥土豆皮。刚煮好的土豆冒着热气,他剥得很慢,指甲缝里还嵌着泥土。“刘大爷。” 耿编辑走过去,老人慌忙站起来,裤腿上的尘土簌簌落在地上。

“刚在便利蜂煮的,3 块钱买了四个,够吃两顿。” 刘诗利从塑料袋里拿出两个递过来,“您尝尝?” 耿编辑接过来,在路边和他并排蹲下,两人一边剥土豆皮一边聊起来。土豆没放调料,耿编辑吃得认真,偶尔和老人对视一笑。吃完后,他顺手拿起旁边的垃圾袋,把土豆皮收拾干净 —— 这个细节被随行的摄影拍下,后来有人说:“看一个人尊重不尊重你,就看他愿不愿意陪你吃一顿没味道的土豆。”

后来两人坐在车里继续聊,刘诗利说自己舍不得住 20 块的旅馆,常在西站墙角或便利蜂凑合一晚:“店里不赶人,能充电,热个土豆也方便。” 

当刘诗利被问了自己喜欢看工具书,如词典类之后,他反问耿编辑的时候,耿编辑回答自己喜欢的都是人物传记,历史类,科普类,科幻类的过去的书,或者是很遥远的未来。与刘诗利有个鲜明对比。

耿编辑默默记下这些细节,当天下午带他去了图书馆。离开前,图书馆根据他的兴趣推选了不少书书让他选了几本。

午休时,两人在阅览区的靠在椅上小憩着, 这画面挺感动的。

二、细节里的震撼:生存与精神的拉扯

1.“省钱过夜” 的真实:西站与便利蜂

便利蜂的夜班店员记得,刘诗利总在关门前半小时进来,买三个土豆放在微波炉里加热,留一个当第二天早饭。“他从不占地方,凌晨趴在桌上睡,天亮前准走,桌面擦得干干净净。” 

这让我想起那些加班到深夜的同事,在公司茶水间热一份便当的样子 —— 成年人的世界,谁不是在生存里,悄悄为自己留一盏灯?

2.“读书有用” 的朴素:从维权到教孙女

工头常说刘诗利 “和别的农民工不一样”—— 别人休息时打牌聊天,他总抱着本书看。有次工友老王工伤,包工头只肯赔两千块,刘诗利翻出《劳动法》,指着 “工伤保险待遇” 条款一条一条讲,最后帮老王多拿了三万块。“书里的字都是秤,能称出公道。”

农闲回家,他教孙女认字用的就是那本《唐诗三百首》,封面上贴满了透明胶带。“爷爷你咋懂这些?” 小姑娘扯着他的衣角问。刘诗利指着书里的 “粒粒皆辛苦”:“这是咱庄稼人的字,得认。”

三、评论区的共鸣:那些被戳中的 “疼与暖”

1.“共情的疼”

@北漂阿杰:“我爸行李箱里藏着本《汽修手册》,说学会了能多挣五十块。以前笑他瞎折腾,看老刘才懂,那书比我的笔记本还金贵。”

@北风那个吹:“我爸为省十五块住宿费,在桥洞冻发烧。看老刘在便利蜂热土豆的样子,突然想把奶茶钱省下来给我爸买件厚棉袄。”

2.“反思的暖”

@职场妈妈小林:“儿子抱怨读书苦,我把老刘的故事讲给他听。那个在工地啃土豆的老人都在抢时间看书,你凭什么在暖气房里打瞌睡?”

@媒体人老周:“耿编辑收拾土豆皮的动作,比任何采访技巧都动人。尊重从不是口号,是陪农民工吃完一顿没味道的土豆,再把垃圾带走。”

3.“善意的传递”

便利蜂店员说,最近总有人多买份热粥放在前台,留言 “给看书的大爷”;有建筑公司联系耿编辑,想设 “工友读书角”—— 就像职场里那些默默帮你带份早餐、顺手分担工作的同事,善意从不需要惊天动地。

四、照见我们的生活:从他的故事里,拾起缺失的 “珍贵”

1.职场人该懂的 “平衡”

我们总在抱怨 “没时间充电”,却在通勤时刷两小时短视频;我们斥巨资买职场课,却连附赠的电子讲义都没打开过。刘诗利的帆布包像面镜子:他在生存间隙抢来的读书时间,比我们躺在沙发上 “计划看书” 的两小时,珍贵百倍。

2.关于 “读书的边界”

写职场文这些年,我渐渐把 “有用” 当成选书的唯一标准。可刘诗利让我明白:《建筑施工规范》能救命,《唐诗三百首》能养心 —— 就像职场需要专业能力,生活更需要精神弹性。偶尔读本 “没用” 的书,恰是给紧绷的神经松松弦。

3.善意的 “职场版”

陈行甲的拥抱、耿编辑的土豆,放在职场里,或许就是同事递来的一杯咖啡、领导说的 “慢慢来”。这些细碎的温暖,比 KPI 更能让人记住一个团队的温度。

五、茶馆结语:周末,翻本 “不相关” 的书吧

刘诗利的走红,从来不是猎奇。人们在他身上看到的,是每个普通人都有的韧性 —— 像野草一样,在石缝里也要往外钻。

这是一次因为图书而结缘的邂逅当陈行甲紧紧拥抱绑钢筋的农民工令万千人感动的不止是尊重与平等更是对读书的推崇。愿每个人都是读书人。

在扛书包编辑部的协调下,已有两家企业为刘诗利提供了让他满意的工作但综合考虑,他选择暂时回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在阅读的殿堂相遇。

他让我们明白:读书不是为了装门面,是为了在钢筋丛林里,还能认出月亮的模样;生活再难,也别丢了那股子 “想变好” 的劲儿,就像他总说的 “书里有盼头”。

最后,想把刘诗利教孙女时说的话,送给茶馆里的每一位朋友:“这些字都是地里长出来的,认得了,日子就能更明白些。”

这个周末,不妨放下《职场百科》,翻本和工作 “不相关” 的书。毕竟,能把日子过明白的人,职场这条路,也差不到哪里去。

感谢各位常来小茶馆坐坐。下周,咱们继续聊职场干货;但今天,先为这个在土豆香气里读书的老人,干了这杯热茶。

PS:最近读了什么 “没用却喜欢” 的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