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影《刺客聂隐娘》的上映,刺客这一特殊的群体也由此成为人们的又一话题。托太史公撰写《史记·刺客列传》的福,荆轲、专诸、聂政、要离、豫让……,这些刺客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
这些刺客的特点是,尽管刺杀行为是阴暗的举动,但动机往往值得赞颂,而这些刺客的为人也比较光明磊落,是以能堂而皇之地进入正史记载,传之后世。
但是,随着刺客越来越沦为当权者手中的工具,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大量的不为人知的刺客:他们的行动结果可能会影响天下走势,但再没有人会把他们当主角来记录。
比如东汉开国时期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其中就有两人是被刺客所杀。公元35年,光武帝派大将来歙征讨当时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大军势如破竹,蜀军无力抵抗,就开始使阴招,派人来行刺统军大将。来歙身受致命伤,硬撑着给光武帝写完奏章,才拔出刺客刺在身上的刀子,气绝身亡。光武帝派出的另一支攻蜀大军由另一员大将岑彭率领,一直打到离成都几十里的地方,驻扎在一个叫彭亡的地方。岑彭听到这个地名,心中不悦,只是因为天色已晚,担心连夜移营引发军士骚乱才勉强驻扎了下来,结果当晚公孙述派遣刺客诈称逃亡,趁夜间刺杀了岑彭。
应该说,当时蜀汉的刺杀技术是具备相当水准的,能够一下子刺杀两员主将,尽管是在戎马倥偬中,但毕竟是在大军环抱下,这两个刺客虽然史不载其名,但他们能够像荆轲一样从容自若,而不是像秦武阳那样面对重压面容失色,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刺杀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两路大军主帅被刺,东汉伐蜀大军攻势顿时受挫,从历史进展来看,到了公元36年,汉武光重新任命了主帅,这才攻入成都,灭了蜀。
过了几百年,又轮到了蜀国大将被刺了。故事的主角是继诸葛亮、蒋琬之后任蜀国大将军的费祎。虽然三国中,蜀汉始终是实力最弱的一国,但依仗易守难攻的地理形势,蜀汉自立国始的国策就是以攻代守,蜀国最后一任大将军姜维,就是诸葛亮讨伐曹魏时收复的魏国人。到了费祎当将军,对这些新投奔的降人特别亲近,动不动就开个派对,摆上好酒好肉,官兵同乐,结果有一次酒席正酣,一个从魏国投降过来的人突然拔刀,一刀就把堂堂蜀国大将军劈死了。 这个刺客名叫郭脩,原来是魏国一个地方上的名士,被俘后刘禅封他为蜀汉左将军,然而他一直不愿成为蜀臣,数次找机会刺杀刘禅不成,就把目标改为费祎。事成后自己亦被蜀人所杀死。同年八月,魏帝曹芳下诏追封表彰。
郭脩的行刺,对魏国并没有直接的好处,所以,他的忠诚虽然可嘉,但对历史的走势,却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但是,也有的刺杀行动,直接改变了历史进程。辛亥革命爆发后,北洋军与革命军在武昌激战,袁世凯正以此为筹码逼清廷退位以取而代之。正在这关键时刻,北洋新军第六镇统制、革命党人吴禄贞筹划率军在石家庄起事,直扑北京城。这样一来,内外夹击,极有可能打破武昌的僵持局面,接下来也就没有袁大总统什么事了。袁世凯当然不容许这种情况发生。更何况,北京新军本来就是袁的子弟兵,他更不能容许子弟兵倒戈。于是,就是起事的前一天晚上,吴禄贞莫名被刺,连头颅都不翼而飞,凶手竟然是他的卫士长。预料中的革命军队直捣老巢功亏一篑,武昌前线革命军又无力击退北洋军的进攻,只能坐到谈判桌前,由着袁世凯划出的方案划了圈。
去一人而得天下,这种本小利厚的生意,难怪刺客这种古老的职业在政治斗争中历久而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