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此话时,我不禁哑然失笑,我怎么会不知道自己是谁,大千世界中,每个人最熟悉的不应该就是自己吗?而后,我又心头一惊,是啊,我了解我自己吗?当奋斗了许久的事业与家庭发生冲突时,我是否真的了解自己心中真实想法,想要的是什么呢?
辗转北京和老家多次,无论事业家庭还是心理上都让我怀疑自己,一度抑郁寡欢,手中的这本《世故的尽头,天真的起点》看完许久了,迟迟无法落下平静的心绪评价一下此书,兴许正是中了余老所说的:我并不能完全了解自我。
这本书是余光中老先生的毕生心得体会,对于余老,想必文化界中无人不知才对。余光中:生于1928年,卒于2017年,是当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批评家,翻译家,他的文学影响深远,被誉为“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之一。
似乎是熟知当代人的生存状态,我们宝贵的天真早已被庸俗的世故绞杀,初心变得黯淡无光。于是余老用他那富有智慧的笔触带领我们与伟大的灵魂对话,唤醒真实的自我,最终在迷途中逆袭,顿晓世故终有尽头,天真才是我们重新出发的起点。就像一位智者在循循善诱的引导着我们前进,未来除却世故,身心才会安康。
余老的身份与我似乎有重合,但是等级我是望尘莫及的,看到对于教书方面的总结,我感到深深惭愧,由于自身心理身理各方面缘由,我将我的学生们抛弃了尽一个月,理由虽然充分,但心中深知,也并不是迫不得已,所以对于教师身份该有的忘我品性我很是欠缺。对于文化知识,就像余老说的:书要教的好,要全力以赴,不能随便。老师考学生,范围有限,但学生的好奇心总是无限的,所以这也是当今社会倡导终生学习的妙处,知识时代,总有未知点,所以老师要不断吸收新鲜知识,与时俱进,经常与学生接触,产生教育方面的实质性效果。我更应当将这些话语反复咀嚼,时时回味,不断激励勉励督促自己。
所以余老的第一篇《假如我有九条命》对我影响深远,人生断不可能有九条命,但是对于身处压力如此巨大的现代社会,确实应该有所保留,多珍惜生活,生命诚可贵。
“一个人命里不见得有太太或者丈夫,但绝对不可能没有朋友”,常言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但是通常也会有狐朋狗友贻误重要事情之说。相对有很多朋友的身边人来说,我和我先生就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了,或许由于我们两个人都是太顾家的人,先生很少与友人出去喝酒聊天,而我所谓的好友除了工作中的朋友,更多的即是书友了。
余老说朋友分为四种:高级而有趣,高级而无趣,低级而有趣,低级而无趣。敬而不畏,亲而不狎,交往愈久,芬芳愈醇的高级而有趣的朋友现实生活中,可遇不可求了。这让我想起曾经在爱丁堡大学求学期间,生活窘迫时遇到的一个挚友,仔细回想兴许就是余老所谓的高级而有趣之人吧,人生得比好友,实乃幸运。
一千余册的书房,是什么样子,对于嗜书的人而言,那或许就是梦中书店场景吧。我至今都记得,第一次见到家庭式书房,是在初中时一个好友家中,只可惜后来再无联系。犹记得那个女孩因为特别美,所以在校内总是受人排挤,于是同路回家的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人,我也成了女中豪杰总是妥妥的保护着她。
他们家有一个很大的书房,她的后父亲是一个作家,如今我有少许后悔没记住她父亲的名字,只记得很多书是知青风格。那个时候,书房给了我一个特别梦寐的形象,所以我能想象到家中有一千余册书籍的余宅,也是让人心思神往的地方。买书藏书是爱书人的一个通病,人总有那么一个爱好要坚持的,“书到用时方恨少”确实很多书我们看不完,里不透的,所以我很是诧异,一边自己写作,一边不断地阅读他人的作品,余老是如何平衡这些时间的。
当看到“有的人看书必借,借书必不还。有的人看书,买了必不看完”我笑了,余老是后者,我亦是,可以无论文学素养,亦或是心态心里,我都无法企及余老,只能顶礼膜拜不断要求自己。
所谓的乡愁,我总觉得是在异乡突觉孤单无助时的心灵慰藉,对于我一个家在江南,却由于大学生活在北方定居下来的人而言,乡愁就是异乡的再多美好无法比拟老家的一花一草,此时,那种惆怅,那种伤感之心溢于言表。所以在时间上来看,离乡之路都是单行的,没有一条岔道能让人再度回家,那种怅惘之心只有切实体会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世故的尽头,天真的起点》每一篇都是余光中老先生对现世人们的叮咛,当生活累了,看看这本书,想想自己的初衷,总能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