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加班违法? 7500万打工人每周实际工作超60小时!

最近,一则消息让日常被卷到“心如止水”的打工人看到了曙光。

人社部和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了十件超时加班典型案例,进一步明确了工时及加班工资法律适用标准,并在其中一宗典型案例中明确:


“996”严重违反法律关于延长工作时间上限的规定,相关公司规章制度应认定为无效。 


或许,这次996真的凉了。


01

996,成就了今天的中国

 

近年来,随着过劳、猝死以及互联网公司的加班文化,996俨然已经成为了网红热词。


但其实在中国,996早已有之,只是伴随着中国互联网文化的发展,再度“翻红”。


然而令很多中国当代社畜万万没想到的是,人人喊打的996正是成就今日之中国的“幕后功臣”。

 

让我们先把时间拉回到1978年。


彼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了十年文革,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各地,中国也由此开启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度。


通过几组数字,或许大家的感受更为直观:


1978年前,中国大陆的世界500强企业为0,而40年后这一数字为109;

1978年前,中国的钢产量是3178万吨,而40年后这一数字为9.28亿吨;

1978年前,中国的汽车产量是10万辆,而40年后这一数字为2900多万辆;

1978年前,中国几乎不能生产家电,而40年后我国家电产量占全球50%以上;

1978年,中国GDP总量排名第九,而40年后中国稳稳占据第二名……


短短40年,“中国速度”惊诧世界。这些社会财富都是由一个个中国企业和劳动者创造的。


正是由于勤劳的中国人民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地大量生产,才给世界提供了众多物美价廉的各类产品。而在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更好生活的同时,中国经济也以超世界平均经济发展速度4倍甚至更多的速度迎头赶上。


这并非外媒口中的“弯道超车”,而是天道酬勤。


实际上,在中国的很多制造业工厂中,工作时长要远远多于996,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长都是10-12小时(不包括午饭及公休时间)。在工程建设施工领域,很多工地的工人同样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平均每月仅休息1-2天。


这正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基建强人”的根本原因。


201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也正是在这一年,中国人均工作时长以每周平均46小时,每天平均9.2小时“荣登”世界第一。

这一数字的背后是中国还有超30%的打工人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有近10%的人超过60小时……


02

过时的“996”,转型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以量变带动质变的40年。


遍地黄金,百废待兴,所以时间就是金钱,人力资本密集型的高强度工作发挥了高效能,上量上规模以速度抢占了市场。


当步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已经实现“果腹”的中国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


从产业端来看,各行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还是数字中国的构建,都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和人才的赋能。


然而重复性高强度加班并不能带来产业的变革,也带不来更高的生产率,只能恶化职场的生存环境,让内卷来得更猛烈。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垫脚效应”

就是指在电影院看电影时,如果前面有人站起来,后面的人也必须要得站起来才能看到电影,最后所有人都站了起来,大家一起站着看电影。


而现在的职场996就是让你本来可以坐着做完的工作必须要站着做。如果你的公司不996,就会被996的公司干死;如果你不996,就会被996的同事淘汰。但到头来,所有人都累到筋疲力竭,整体效益却并没有提高。


薛兆丰也曾说过:“让你996的不是你的老板,而是其他愿意996的人。”


这话虽不讨喜,但却真实。


于是996就成为了整个中国社会的一种职场新常态,大家拿命换钱,让很多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又浮躁的无序忙碌中,以赔掉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为代价拼命内卷。


2020年12月4日,福州一名27岁国美员工过劳猝死,生前一人担任两岗,没有休息。

2020年12月21日,一名43岁饿了么骑手在送餐途中突然倒地猝死,死前连续配送了33个订单。

2020年12月29日,23岁的拼多多女孩与同事半夜回家途中猝死,死前加班到凌晨两三点。

2021年1月17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叶熊医生劳累过度猝死,死前一直加班做手术……


一起又一起过劳死案件引发舆论热议,于是国家这次重拳出击,明文规定“996”严重违反法律关于延长工作时间上限的规定。


这背后也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转折:


正在从效率优先转为效率和公平兼顾,继而为公平优先做铺垫。


因为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效率优先,就会导致一系列负面效应,比如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底层上升通道越来越少。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解决的是“生产效率”,大家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而中国经济的下半场,解决的则是“分配效率”,大家要一起奔向共同富裕。


在上半场,我们不断扩大生产、压缩成本,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打下“经济基础”;在下半场,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提升分配效率,兼顾公平,从而防止马太效应和两极分化。

 

03

996,真的能“功成身退”吗?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更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启动之年。


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在于拉动内需。但如果全民都在996,又有谁有时间去旅游、去消费升级、去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忙惯了的中国人是时候停下脚步,清醒而聪明地工作,以另一种方式为新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本文由经理人分享(ID:manashare)原创,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授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