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非常高兴能够以这样的方式与大家交流、学习。
首先我要先感谢我的恩师王子老师给我这样一次与大家共同成长的机会。说句真心话,接受这次课程我是既荣幸又忐忑。然而当我得知是与乡村特岗教师们分享、交流的时候,我心中不由升起了敬佩之情。因为我们都知道,乡村教师承担的不仅仅是教学任务,更承载着乡村的建设与未来。
说到这我不由得想起了今年热映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不知道有没有老师看过,最打动你的又是哪一个呢?)——这是一群平凡人们的欢喜事,五个故事单元,讲述了发生在中国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家乡故事,电影在抒发人们家国情怀的同时,更展示了脱贫攻坚的成果。当然这里面有好多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有原型的。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一课》和《回乡之路》。《最后一课》范伟饰演的村小老师为教育奉献终身。《回乡之路》中一句“好好念书,学了本事,让咱这变个样”,不仅是邓超饰演的乔树林的志向,更是更多有为青年的目标。就是这样一群平凡的人在用自己平凡的举动演绎着不平凡的人生。
咱们这群来自各高校的高材生,敢于选择乡村特岗教师怎不让我敬佩,怎不让我感动。所以我也在认真的思考:今天我要以什么样的身份与大家交流呢?我想我只是一名参与者,我会把我这些年来在历史学科上的经历展示给大家,把这个学科中一些粗浅的感悟、困惑呈现给大家,以期在交流中我们可以共同成长。
今天我想从四个方面与大家交流:一、什么是历史;二、作为历史老师我们需要拥有哪些知识储备;三、了解学生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四、作为历史老师我的期待或者说愿望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历史。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个字吧,看有没有哪位老师认识呢?(图片展示)对了,这就是我们“历史”的“史”字的演变。
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以及初、高中所学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简称为“史”。
从图片中我们不难看出,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史”字并没有多少改变,都是一只手(手:持笔记述)举着一个“中”(中:仲裁决断)字,即古人常说的“持中”,这是对写历史书的人的基本的要求,要尊重客观,不偏不倚。正如《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了解完“史”字,我们再看“历史”这个词。其实“历史”一词,最早来自希腊文historia,原意为探寻、调查、打听,引申为打听来的情况,以及对这种情况的如实叙述。而今天,它是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虽然我们大家是学习历史的,从事或者是将要从事历史教学的,但是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感觉,在多数人的眼中,历史学家好像都是研究故纸堆的,都是学究式的人物。然而过去了的事情,你研究得再好,也是“事后诸葛亮”,无补于当今现实。所以如果不是特别喜欢,或许没有多少人愿意学习历史吧。像我的同学们,今天当老师的不到一半,做的比较好的是读完博士后撰写地方志,而大多数同学都转行做了其他。所以,历史相比于其他学科,似乎并不那么受欢迎,它往往被人们视为史料的堆积,记忆的碎片。
刚才课前我们填写的调查文件中,老师们都写了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其实我也曾经在网上和社会上做过一些调查,“你们眼中的历史是什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有人说:历史就是掌握人命运的神,也是警钟启迪着后世。
有人说:历史,应该是客观公正的,而不应该偏执一词。
有人说:历史无非是前人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推进社会的发展。
有人说:历史留下许多文化遗产和科技发明,令先辈的智慧得以流传,令我们自豪。
有人说:历史就是你可以通过他了解到很多发生在你之前的事情,有些很有趣,有些也很残忍,会让你感动,会让你伤心,也会让你领悟。
也有人说:知道历史才能懂得现在,预见未来。
然而早在唐朝唐太宗也曾把它归纳的很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古至今每个人对历史都有自己的见解。那么历史到底是什么呢?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们又该如何认识呢?(下面我节选了一段王磊老师的《历史的声音》的视频,让我们一起在这段视频中倾听历史、感受历史,交流一下你在其中听出了什么?)
或许有人听出了责任与使命,有人听出了唯美与融合,有人听出了借鉴与传承,还有人听出了正感动与幸福。
我要说的是: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历史首先是我们中、高考必须过的一道坎。它是中考文综的必考科目之一;(各省分数不等,像我们河北历史是60分)。今天高考改革之后,历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供孩子们选择。我们多数省份都是采用“3+1+2形式。其中3是指必选的语数外三科,1是指历史与物理这两科二选一,2是在剩下的地理、政治、化学、生物这四科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选择两科来完成自己的高中课程。由此我们可一看出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了。
第二,历史是各学科知识融合,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视频中历史将文学、艺术、社会责任与使命、个人素养等紧密的融合在了一起。其实平时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也是“文史不分家”“史政不分家”。今天我们教材上所学的历史知识,同样也是各学科大融合。例如初、高中历史课本中都曾涉及衣、食、住、行的社会生活变迁,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史中,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一章,则把历史与科技发明、音乐、绘画、书法、舞蹈、戏曲、文学融合在了一起。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的辉煌一章,又把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融合在历史当中。如果你留心观察的话,我们平时学习与生活中也都离不开历史知识。例如你要剖析一篇文章,离不开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像我们读鲁迅的《啊Q正传》,就必须要知道辛亥革命的知识;我们读高尔基的《海燕》,就要明白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我们若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就应该去了解一下改革开发前后农村的发展状况。这样你才可以真真正正的理解这些文章。再如我们去某地旅游参观,无论是故宫、天坛、颐和园、圆明园、平遥古城、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兵马俑,甚至一些大学,宗庙寺院等都离不开历史的传承。我们自己姓氏的演变,家族的兴衰,地方的发展(可举例)也无一不与历史息息相关。可以说历史伴随在我们的左右,又随时产生,它是人们已经过去的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让人们感知过去,让人们总结过去,更让他人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所以说历史是一种传承、借鉴。
历史又是生命长河中的一种经历。
视频中我们看到王磊老师口若悬河,信手拈来,表现出了极高的综合素养。大家有没有特别羡慕呢?是不是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有幸可以受王磊老师的熏陶。这让我想起了我进大学面试的时候,老师问起的第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选择历史?”我的回答是“受我的历史老师的影响,因为我觉得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颇有古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之遗风。我对历史感兴趣是源于我的老师的引导和我对他的崇拜。”那么今天我们若想成为一名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历史老师,我们又该拥有哪些知识储备呢?
这里我想借用魏智渊老师在《教师阅读地图》中的教育专业知识结构的三种分类来谈。魏智渊老师在这本书中将教育专业知识结构分为本体性知识、专业性知识、人类基本知识。
本体性知识:也就是我们的学科知识这是核心,应在我们大脑知识库中占50%。关于历史学科知识我先不谈,但是作为初高中历史老师,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四大性质: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强调历史课程对于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老师们注意没注意这里面的几个概念性词语呢?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你怎么理解它们呢?
思想性:1)坚持用唯物史观(如历史的一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分为二的评价方法等)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2)使同学们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例如传统的孝道、诚信;再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这些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是对真善美的追求)3)坚持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民族为亡之际,先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为之努力甚至流血牺牲在所不惜。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国际大环境下,我们不仅经受住了考研,还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年的新冠疫情,更让世人领略了中国的风采。使我们由衷的发出“我爱我的祖国,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和骄傲”)
基础性:(初中的孩子们第一次系统的学习历史)根据同学们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同学们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历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1)是以人类历史的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感悟中华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2)认识世界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人类社会有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的作用等),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里与思想性有诸多的相通之处。
综合性:(历史讲究思维框架,我们应该帮助孩子们构建横向、纵向的历史思维网络。例如新航路开辟,横向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纵向则要明白当时中国正处于明朝封建社会,正是由于新航路开辟,才有了之后的葡萄牙侵占澳门)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形成历史思维,提高历史素养,对历史和现实社会进行全面正确地认识。
(下面我们看一个初中历史《鸦片战争》的课例,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初中课程标准中的四大性质)
当然,课程标准中还提到了两个词: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历史素养:学生在学习历史中获知的关键能力和个人修养品质,是我们常说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历史课程的总目标。
人文素养:(视频中的王磊老师就体现出了极高的人文素养)它是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以追求真善美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
可以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我们初中教学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高中历史教学是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史实,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基本特征,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中汲取智慧,提高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看到这或许有人会说,初高中课程要求差不多吗,其实不然。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高中历史中《鸦片战争》的课例,来对比一下初高中历史教学区别。
如果说初中侧重于基础的话,那么高中则更侧重于能力。
具体来说:
知识方面:初中历史是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与基础性,高中历史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和综合性。
能力方面: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属于“记忆式历史”。高中要求则更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主要强调掌握“分析”、“认识”、“探讨”的能力,属于“分析式历史” 。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虽然初高中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了首位,但是初中主要侧重于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课程体系方面:初中是“主体+时序”的通史体例,而高中则是“模块+专题”的方式。这对同学们的知识储备要求很高。
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重政治史,轻经济史。而高中各知识权重大致相当 。
我们只有了解了大纲的基本理念,有了结构模块,才会有更清晰的目标与方向,知道我们将要传递给孩子们什么。
在了解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进一步阅读一些历史专业的书籍,积极参与教研,观摩一些名师课堂实录进行研究,当然可以先从模仿入手,逐步寻找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专业性知识。作为一名教师,仅有历史学科知识还不够,还应该有一些诸如教育学、心理学、实践教育学、管理教育等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这在我们头脑中的比例可占到30%。因为教育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果这些知识充足的话你就会对整体的教育目的、学生特点、教学基本流程及规律有更好地理解。你就如同一个有经验的“船长”一样,绕开暗礁,顺利到达目的地的。不过记得我刚入职的时候,这些书籍我是读不进去的 ,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先读一些案例型或者经验型的书籍。例如《班主任工作手记》、《成功无捷径——56号教室的奇迹》、《孩子们,你们好》、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等。如果之前大家就有阅读这些专业性书籍的基础,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读一些分析型、原理型甚至哲学型书籍了。这些优秀的书籍不仅能够增加对教育教学现象的敏感以及理解,也为今后进一步的理论研读提供丰富的背景。
人类基本知识(20%)。我们还应该广泛涉猎除本体性知识、专业性知识之外的诸多知识与技能,让自己具备专业阅读广阔的背景。
说白了,本体性知识就是我们的学科知识,专业知识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辅助我们教学的专业基础书籍,人类基本知识,是更广泛的能够支撑我们教学的广阔的背景。这是我对他的理解。
当然在我们关注自己,充实自己的同时,还应该着眼学生。了解他们的现状,以期更好地面对。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初中孩子们75%喜欢历史,他们认为这是一门比较有意思的学科,尤其是初一的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的历史知识有限,且是碎片式的,不系统。在学习中,虽有兴趣,却缺乏正确的方法,学习习惯不容乐观,听课不认真,不及时复习,知识理解不透彻。或许也有中考开卷考试的原因吧,好多孩子对历史重视程度不够。
高中孩子,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学了三年,最初对历史的兴趣却大大消减了。有的孩子就直接告诉我说“老师,我对历史感兴趣,可是我对历史课就是不感兴趣”,之所以在高中还硬着头皮去学,那完全是考试所迫。而且孩子们头脑中没有足够丰富的历史知识,更没有历史脉络,高中历史知识严重的脱节。例如必修一政治史第一章介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这需要同学们头脑中有我国古代历史朝代的更替,可是很遗憾,孩子们头脑中没有,朝代顺序是混乱的。即便是近现代史中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哪个在前哪个在后都弄不清楚。更别说一些诸如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等概念性的知识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老师们有没有好的方法?
我的观点是首先,我们应该做好初高中历史的衔接。初中历史老师有必要了解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老师也有必要熟悉初中的历史课程标准。整体熟悉和把握初高中历史课程和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我们整体把握历史教学和课堂设计都是十分有益的。如果有条件的话初高中老师还可以定期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的困惑和建议,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具有连续性与前瞻性。
第二,关注学生兴趣,唤起求知欲望。尤其需要我们想办法让孩子们可以感受历史甚至是触摸历史,从而激发兴趣,唤起求知欲。
第三,重视给学生搭建知识框架,明确知识体系。这也是我们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举例说明。人类历史框架,一本书,一个单元,一节课都可以构建知识框架)在历史的学习中你的知识框架有了,认知和思路也就有了,在框架中去学习与探讨,对孩子们有重要的意义。石门坎教育公益基金会创始人兼理事长、北京大学研究员陈浩武老师曾经把历史知识和历史知识框架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柜子与抽屉的关系。柜子是历史框架,每个知识就是镶嵌在柜子里面的抽屉。一个木工若把柜子打好了,每个抽屉里装什么,交给抽屉的主人就可以了。真是太想形象了。
第四,重视学生课外知识拓展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虽然在人们印象中历史识记的知识很多,但是高考考察的却是历史思维与能力。可以说既有知识的广度,也有知识的宽度。我们应以课本为范例,传授给孩子们学习策略和方法。
我想我们作为一名历史老师, 传递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还有历史思维与方法,更有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希望我们在感悟历史、传承历史的同时,也可以对孩子们起到引导和熏陶的作用。就像视频中王磊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要有知识,有思想;我们要驱一世之暗,放万丈光芒;用自己的平凡来演绎不平凡的人生。
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老师们的聆听,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