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从小就被教育「听话,你才是个好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管在家、上学,都强调权威的正当性,再以「我这样做都是为你好」来美化权威,使得服从权威逐渐变成生活「潜规则」,并延续到职场。
以谘商心理师身分,写出《情绪勒索:那些在伴侣、亲子、职场间,最让人窒息的相处》的周慕姿认为,职场上,老板、主管成为另一个掌控薪资、升迁的「权威」,结果就是他们决定每个人应该怎么做,以及做得对不对。愈是高压职场,愈容易情绪勒索周慕姿指出,愈是高压、愈没时间让新人学习和适应的行业,愈容易产生情绪勒索。
她记得大学暑假到传播公司实习,目睹助理帮主持人准备的茶水不够热,「老鸟劈头就把助理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一遍,」她说。演艺圈是典型这一类的产业,老鸟认为必须用让人不舒服的言语,才能制造压力,让新人快速到位、符合要求。在高压产业中的资深工作者,也普遍有「我就是这样熬过来的,凭什么你不行?做不到是你的抗压力太低」的想法,藉此将情绪勒索合理化。即使不是用高强度言语贬低新人的自我价值观,让对方产生罪恶感,也是常见手法。
像老鸟常自言自语:「哎哟,这一代就是命好,哪像我们以前,连感冒发烧也不敢请假,还一例一休咧。」他没说新人不准请假,但已制造出让人不敢请假的压力,或隐约透露很多人都想进来工作,暗示若不顺从他的价值观,就可能被炒鱿鱼,剥夺对工作的安全感。
虽说大多数主管常因要扛责任而经常处于焦虑下,只想赶快完成工作,没有太多时间顾虑部属感受,但长期处于害怕惹主管生气的高压下,最终部属只敢打保险牌、压抑创意,主管会愈来愈难听到真话,也不容易长期留任好人才。
为自己负责,不为别人情绪负责在了解职场情绪勒索模式后,又该如何摆脱?周慕姿认为,首先要做好自我心理建设:「我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不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她举例,如果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对方可能一笑置之,可能瞪你一眼,也可能生气地推你一把。虽然你做错事,但对方过大或过于不合理的情绪反应,却不是你应该负责。如果主管的责骂过度伤人,甚至走向人身攻击,或提出要求时的态度让你觉得「害怕、恐惧」,那绝对需要给自己一点思考空间,以避开情绪勒索。
周慕姿建议,不妨牢记「停」、「看」、「应」的3大原则: 停:发生情绪勒索当下,不一定得留在现场,也不需要跟对方直接冲突。如果是面对面的场合,建议以「尿遁」或「肚子痛」之类最简单的借口先离开,毕竟,没有人会不准你去上厕所。 看:离开后,等于得到喘息空间。可想一想刚发生什么事,为什么主管生气、或同事言语会让自己感觉这么不舒服,事情真的有这么严重吗?然后决定自己要以什么方式回应。 应:先安抚自己的焦虑不安后,想想该如何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以促成日后正向的互动循环。例如,可以向主管致歉,并表示愿意调整做法;如果主管不要用这么强烈的方法表达不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周慕姿补充说,没有人喜欢被高压对待,但职场也不是让人感觉「工作一定要很爽」的环境。
处理职场情绪勒索,最终要回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也许主管对你的回应不满意,事后可以再跟主渠道歉,并解释想法。真正碰到太过情绪导向的人,确实可能发生无法挽回的结果,例如双方关系破裂,不得不因此离职。但人生很长,一次的失败只是逗点。重点是,纵使因委曲求全而保有工作,但陷入情绪勒索的困境不会停止,就算日后换了工作、换了老板,还是会掉进同样的循环。因此,周慕姿鼓励上班族,善用「停」、「看」、「应」3个步骤,勇敢跳脱情绪勒索的束缚。最终会发现,无论绩效展现、个人魅力反而都会更出色,你也会更喜欢这样的自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