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一直是风口,但整个2019年,在社交这条赛道上,并没有诞生什么新的黑马。
从社交巨头腾讯到各种跨界新秀,所呈现的社交产品不过是又重新写了一遍什么叫「新瓶装旧酒」。
在社交产品后起之秀中,款款有相似,功能常雷同。
多闪、马桶和聊天宝一个都不能打,腾讯推出的灯遇、猫呼逮着hi聊的功能狂薅,绿洲、人人则在遥远的相似性中找不同,百度和阿里也搞起了校园社交,尝鲜的用户从一款跳到另一款,最终大多还是回归了属于自己的精神角落。
无数新产品激起涟漪又沉入水底。我们不久前曾写过一篇《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社交?》,这次准备再将这个系列续下去。这次我们想谈谈孤独感,附近的消失,所选取的样本是hi聊。
这个与哔哩哔哩一样出身上海的互联网产品,是如何成为年轻人真实社交的一面镜子的?
01
断层的社会关系与对连接的向往
此前,我们已经说过,2019年的社交之战,关注点都是微信越来越重,用户不堪其负荷。事实上,这出发点就错了。
用户所感受到的社交压力并非来自微信,而是一个与现实世界无法剥离的社交网络。
所以,我们会看到移动时代的用户原来越喜欢在游戏产品、音频产品、甚至是阅读社区里进行社交,正儿八经地玩社交产品反而成为最不诚挚的社交态度。
这也使得,移动时代未过半,纯社交产品的日子已经不太好过了(当然,微信与QQ这种量级除外)。一方面来自上层的内容监控更强,另一方面,用户对社交的质量有了更多「小而美」的需求。
2019年,社交赛道主要就是在经过以上两方面的交替洗刷。
那么,在社交浪潮里成长了一段时间的hi聊,究竟做对了什么?
首先一点,社交出发点很有意思。hi聊的创始人张璐在一次采访中聊到,hi聊的长远目标是降低人们的孤独感。
事实上,从这款软件上线伊始,关于「孤独星球」的概念就很动人,社交的意义有很多,所指向的也并不仅是荷尔蒙。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络社交开始自带原罪。
你可以在豆瓣上发表影音评论,从而与观点共鸣的豆友互通有无;你也可以在电子游戏里大秀操作,不经意结交几个游戏伙伴;你甚至可以通过任何一次奇异的线上活动认识天南地北的朋友,但你绝对不敢承认你曾经花费时间在垂直社交产品上找灵魂伴侣。
不管你是抱着什么目的,或是没有抱着目的去,「出口成罪,点击成恶」是这个时代对纯社交产品最大的揣测。
这最终导致的误会是,我们以为线上与线下的社会关系都会被疾驰的互联网所撞碎。但实际上,社交产品的出现明明是来替代性地修补一些现实破碎的。
当然,技术永远是双刃剑,而且,陌生人社交往往在各种资本介入后表现得急功近利,甚至走向流俗。
而hi聊之所以能从一众竞品中杀出,被无数95后所接受,无外乎是对「现代人向往建立社会关系」的洞察,以及在内容风控上的小心翼翼。
与其说是社交欲望驱动,不如说是孤独感驱动,hi聊在底层逻辑的建立上抓住了人们对连接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