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饭
今天朋友圈里被一篇名为《<欢乐颂>背后隐藏的真相:心越穷,越没有人帮你》的文章刷屏了。是转发自雾满拦江写于5月12日的那篇《樊胜美:财富与人性的认知层级》。
我也是《欢乐颂》的忠实粉丝,认真读了这篇文章,比起那些拿安迪和小包总的感情来解析女性的感情归属,或者用安迪的着装来宣传时尚穿搭的公众号,这篇文章写得可以说最有价值,最走心的了。
很巧,今天的英文阅读内容中,恰好有《伊索寓言》里《The rich manand the tanner》,两篇文章结合起来,发现很符合现在的很多职场人遇到的最大的两个瓶颈“认知层级”和“‘舒适区’沉溺”。
认知层级不是瞬间就升上去的。
刚毕业工作的时候,跌跌撞撞,工作上心惊胆战,生怕出错。做人做事都不圆滑,目光短浅,看不清形势,常常在自己职场重要节点出现失误。最重要的是看不懂人,工作上经常被人当抢使,感情上容易被骗。
就像《欢乐颂》中的小蚯蚓和关关。
小蚯蚓和白渣男之间,她明显是被利用,工作上被当抢使,感情上被骗。又看不清形式,在不该闹的去闹,最终自己丢了工作,人财两空。
关关是个恐慌型姑娘,她从小到大都是乖乖女,工作上生怕自己有半点出错,她最大的忧虑是自己通不过实习考核。在最终考核时遇到同事“集体告发”大联盟,她的犹豫正说明了她看不清形势。最终如果不是安迪的引导,她可能会走错一步。
这些事哪个职场人没有遇到过,但如何应对,暴漏的不只是性格,还有认知的问题。初入职场的我们,以我们有限的阅历和经验,无法判断对错是非,在关键的问题上,往往喜欢跟着感觉走,或者随大流。
如果没有人从旁指点,只能通过一次次的教训,让自己慢慢成长起来。
认知的升级需要过程,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试炼才能获得。
“舒适区”沉溺,隐形的职场杀手
时间是个好东西,能愈合所有伤口,时间也是个魔术师,一不小心就把你拉进一个它精心营造的迷阵里。
就像《The rich manand the tanner》这个故事里面的那个富人,一开始受不了制革工人每天制造出来的难闻气味而赶他走。可是时间长了,他渐渐忽略了这种难闻的气味,最终也放弃了赶走制革工人。
优胜劣汰的生死游戏人类参与了上亿年,使得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超强。这也直接导致了“舒适区”,也让很多人十分容易沉溺与某种环境不能自拔。
这种情形在职场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在工作了一段时间(3-5年)之后,我们基本上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嗅觉,认知层级会稍有上升,在工作中关键问题的把握和判断应对都会有所不同。我们的职场环境中优劣势都变得越加明显,同时,对工作的要求也会越来越清晰。正因为这样,我们在职业选择上会陷入犹豫。
因为优劣势并存,我们很难在原有环境更进一步,但也不会退回去。因为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对环境中的不能容忍的事和人也会特别敏感。一边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安好”,一边是改变自己创造新可能的“折腾”。
很多人选择了“安好”。
明知道每天一起共事的并不是志同道合的人,却还是摆出出一副我很愿意和你同甘共苦的架势,明知道很多人都在勾心斗角来回切换面具,却还要凑上去说一句,你的面具很贴合。明知道自己最喜欢的是做有创意的工作,却还是每天都在不停的复制粘贴。明知道自己有能力和精力做得更多更好,却偏偏只愿意启用小聪明来应付了事。
这就如《欢乐颂》中的樊胜美,能力不弱,但是迫于家庭或这种那种原因,致使她只能在原单位一做就是十年,她深谙职场之道,有着自己的办公室哲学,但这些并不能改变她的家庭危机以及她身后沉重的包袱。所以她一面羡慕曲筱绡的大胆任性、安迪的冷静睿智,一面又不甘心自己如今的处处不如人。
好在她最后跳出那个环境,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事业。
但是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人都能勇敢出逃,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一个曲筱绡或者安迪来给我们指点迷津。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认知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慢慢升级,但对于“舒适区”的沉溺却是最大的难题。
最可怕永远不是我们懂不懂得道理,而是我们懂得了道理却不去按道理做事。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读懂了那么多的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米饭
公众号“米饭说”的作者
曾以兩碗米饭为笔名撰写言情小说多部
现在专注于写普通人的成长和生活感悟
励志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