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个弟子叫子路的,有一次在路上救起了一名掉到河里的人,那人为了感谢他就送了一头牛给他,子路收下了。孔子知道后非常高兴,表扬他:“以后鲁国会有很多人愿意去救落水的人了。”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去报销赎金。孔子的弟子子贡非常富有,他有一次在国外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没有接受国家的赔偿金。鲁国上下都称赞他重义轻财,子贡也觉得自己做了善事不求回报非常高尚,因此十分得意。
孔子却说:“子贡,你做错了啊。你只看见了眼前,却看不见大局。以后人们赎回奴隶,若领取赏金的,可能会受到别人的嘲笑,被当做贪财之人。若不领取赏金,虽然会得到称赞,却白白蒙受金钱损失。这么一来,救了奴隶后,要么被人嘲笑,要么自己蒙受损失,许多平民是难以承担这些损失的。长此下去,大家恐怕都会对奴隶视而不见,谁愿意再去救人呢?”
其实鲁国那条法律的用意是为了鼓励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大好事,那怕你暂时没有预付赎金的能力,也可以去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你不会损失任何东西。
子贡的“高标准道德”把原本平淡无奇、人人都能做到的道德,拔高到了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使得“代付赎金后收回赎金”的道德与子贡相比变成了“不道德”了。如果把一件符合道德的善事,变成了“不道德”,谁还会去做呢?这也许就是孔子批评子贡而表扬子路的原因吧。
子路倡导了一个好风气的形成,虽然他携恩图报,子贡破坏了一个好风气的盛行,虽然他做的是一件好事。小善与大善之间如何取舍,值得我们在做每件事之前,好好思考。
�l�g�)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