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原典阐释】
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元朝的医学家朱丹溪,少时家穷读不起书,就在私塾的窗口偷偷地“旁听”,没有书就向人家去借。由于他不畏困难,困难不但没有阻碍他求学,而且使他从小就养成了战胜各种困难的本领。四十一岁那年,他从家乡来到抗州。听说罗知悌医术高明,就去登门求教。罗知悌思想保守,不肯把医术传授给别人。朱丹溪一连去了十几次,罗知悌都不肯收他为徒。
可是朱丹溪百折不回。三年后,一个大雨倾盆的早晨,他又到罗知悌家求教。罗知悌终为他
的求学精神所感动,收他为门下惟一的学生。他继承了罗氏之学并有所发挥.行医时往往药到病除。但他并未满足,接着又拜苏州名医葛可久为师,学习针灸医术。由于他经多见广,
精益求精,终成一代名医。
【处世心得】
一样都是平常的生活,感到满足的人觉得像是生活在仙境,不知足的人却是生活在凡俗的世界。有德君子既不抱怒老天的不公,也不责怪不被人了解。对烦恼,淡然处之;对生活,满腔热爱;对未来,信心百倍。就像太阳普照万物一样,阳光从未厚此薄彼,但这世上却有参天大树、荆棘、小草之分。不是阳光不均衡,而是他们自身的天性不同。人生于世,尽管一时有人幸运,有人不幸,但终其一生,每个人拥有幸播的机会大致均等,成败也如此,外部条件只占一小部分因素,美健在于你自己怎样去把握。
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朱丹溪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又称"丹溪学派")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其故里浙江义乌有墓园、纪念堂、纪念亭、丹溪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