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恨鞭督邮之后自去了京都洛阳,前文已是有过交代。
参《英雄记》载,‘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又《三国志·先主传》有云,“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刘备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
刘备在京都疏通后,恰逢其会参与了京都募兵事宜,作用即保护新兵,抑或粮草、辎重。
再次积累功勋,而拜为下密丞。至此刘备为下密丞之时,应是在灵帝组建西园八校之后,故此时的时间线应是在中平五年末(188),甚至是中平六年(189)。
后《先主传》载,刘备‘除为下密丞。复去官。后为高唐尉,迁为令。’
这里则有一个疑问,下密县位于青州北海国辖内(山东昌邑),而高唐县位于青州平原国辖内(山东禹城),两地相隔三郡之远。
且下密县丞与高唐县尉虽然有文武之分,不过官职品阶却是类似,刘备是因何去官,又是何时去官?史书中并无明确记载。
参《先主传》载,刘备任高唐令时‘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
文中「为贼所破」之贼,应指初平二年(191)的青州黄巾。
参《后汉书》中载,“初平二年(191)十一月,青州黄巾寇泰山,泰山太守应劭击破之。黄巾转寇勃海,公孙瓒与战于东光,复大破之。”即青州黄巾由泰山郡北上渤海郡。
依东汉郡县划分,高唐县不仅是北过黄河的渡口之一,更是由泰山北上渤海的必经之路。
故高唐县作为黄河以南的最后屏障,平原国治所之南大门,必然遭受青州黄巾的强烈冲击。刘备虽有关羽、张飞之勇,但毕竟一县兵马有限,面对势如破竹的青州黄巾,刘备注定无法守住高唐,唯有退而投靠公孙瓒。
故刘备「为贼所破」的时间是在初平二年(191)十一月之前。
汉朝郡国对属县的考课,通常是在秋冬。故刘备从高唐尉迁为高唐令,至少需要跨年。
由此按时间推算,刘备任高唐尉的时间应是在初平元年(190)。而初平元年(190)正月,正是关东联兵讨伐董卓的时间。
由此推断,刘备「复去官」很有可能是响应关东联军,去官讨伐董卓。
虽然陈寿在《三国志》中并无提及刘备伐董之事。
不过裴松之却在注《三国志》引《英雄记》中有所提及。参《英雄记》所载,「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可见,刘备亦曾响应会盟,参与了讨伐董卓之战。
然则参与伐董这样的功勋,正史为什么并未明确提及:
依东汉郡县划分,下密隶属北海国。查《两汉太守刺史表》,孔融是初平元年(190)上任北海相。
又《后汉书·孔融传》载,‘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讽三府同举融为北海相……融到郡,收合士民,起兵讲武,驰檄飞翰,引谋州郡。’
此时北海相孔融初来乍到,正疲于应对黄巾,并未响应关东诸侯。
参《后汉书》载,‘前刺史焦和好立虚誉,能清谈。时黄巾群盗处处飙起,而青部殷实,军革尚众。和欲与诸同盟西赴京师,未及得行,而贼已屠城邑。和不理戎警,但坐列巫史,萗祷群神。’
又《九州春秋》载,‘是时英雄并起,黄巾寇暴,和务及同盟,俱入京师,不暇为民保障,引军逾河而西。’
将两处文献合而观之,青州刺史焦和尝起兵响应同盟,且「军逾河而西」。
由此推断,刘备应时奉命起县兵向西与焦和军汇合。然则焦和军未及西赴京师,已出现黄巾屠戮城邑事件。
而焦和为官崇尚清谈巫祝,并无军事之能。
参《九州春秋》载,‘和不能御,然军器尚利,战士尚众,而耳目侦逻不设,恐动之言妄至,望寇奔走,未尝接风尘交旗鼓也。’
换言之,焦和起兵响应同盟之举未成。
故刘备虽起兵,却未能参与伐董之战,所以正史并未提及刘备讨伐董卓一事。
但刘备虽为汉室宗亲,却不比荆州刘表、益州刘焉,为维护自身政治立场,故选择「去官」以参与讨伐董卓。
然则刘备即使有心响应,却不过区区县丞,可谓是位卑权轻。
对于关东诸侯而言,不过是杂兵级别,须依附其他诸侯方可。故裴注《三国志》引《英雄记》方云,「备亦起军从讨董卓」。所谓「从讨」即随从讨伐。
而参与讨伐董卓的诸侯名单中,刘备最有可能跟随的是济北相鲍信。
首先,济北国、平原郡相互比邻,与高唐更是一县之隔,是距离刘备最近的一路诸侯。
其次,鲍信是泰山平阳人。参《魏书》所载,讨伐董卓之前,鲍信‘乃引军还乡里,收徒众二万,骑七百,辎重五千馀乘。’曹操在己吾起兵后,鲍信亦以济北相之名起兵响应曹操。
故亦可将鲍信军等同于曹操军,因为鲍信十分看重曹操。
参《英雄记》载,‘时绍众最盛,豪杰多向之。信独谓太祖曰:“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讨伐董卓时,二者亦是一体作战,并追随曹操参与了荥阳之战。
而当年刘备在京师时,曾与曹操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二人早已相识。
以此推之,刘备是在曹操的阵营中「从讨董卓」,后因功任高唐尉。故正史方才对刘备「复去官、后为高唐尉」之间记述中闪烁其辞,并未详细交代。
当然刘备跟随曹操、鲍信从讨董卓,完全是对刘备「起军从讨董卓」的一个推测而已。
或许刘备一路西行,因至高唐县遭遇黄巾军寇城,故留下辅助守城,而被拜为高唐尉。即刘备虽名义上响应了伐董之战,但实际上未能参与其中。
而《英雄记》所云,仅是刘备阵营自我吹嘘之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