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却是水。试想一下,一个人或者家庭哪一天离得了水。
在现代的家庭中自来水龙头每家至少不会少于两个,然而在80年代以前却是几条街才共有一个水龙头。
在五十年代的时候,长顺中街的人吃水要到有井水的院子里去挑,衣服却要拿到二道河里去洗。到了六十年代,全市开始普及公共自来水桩。在长顺中街和槐树街交汇处安了一个公用自来水桩。其水桩用水泥浇筑,高约一米,直径约35公分,顶部是球型,一道小门将水阀关在里面便于上锁。一根约五公分粗的水管伸在水泥桩外面。为避免水压太大造成水花四溅,放水的人要在龙头出口套一节自行车内胎。
放自来水的人都是由居委会选派的没有工作而又能吃苦,有责任心的人。因为这工作是没有星期天,并且风雨无阻。
每天放水的时间是早上6点半至10点,下午是4点至7点。一分钱是大桶一挑,小桶两桃。一个水桩要供几条街的人用水。每天放水的时候街上就很热闹,尤其是下午,学生也放学了。还没到时间大家就把水桶放在水桩旁边排队,有时到了放水高峰,人多水小,要排二三十分钟才接得到一挑水。
而挑水的任务原则上是家中的男孩子或者是大哥大姐之类的,但随着他们的去当知青或者工作等等原因,我们长顺中街的几个小伙伴都是很小就开始帮家里挑水。
也有家中因老、弱、病、残等原因无劳动力挑水的,于是就有专门替人挑水这个职业。一挑水也就是三至五分钱。我们邻居张大爷便是靠替人挑水来补贴家用。
从槐树街口挑一担水到家还是有几百米,我们几个小伙伴总是要歇一两次才能到家。后来在奎星楼靠近长顺中街的地方又安了一个公共水桩,我们那一段的挑水就近多了。
到八十年代的时候,自来水基本上就安到每家每户。从此挑水吃的历史结束。
注:此文在2018年8月7日摘要刊登在华西都市报“读四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