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理论深受英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的影响。约翰·洛克的学术衣钵继承人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可能是第一个用“白板说”这种心理学理论服务于自己的政治立场的人。密尔认为,人类之间的大部分差异,不管是个体之间、种族之间还是两性之间,不仅可能是而且确实是由环境差异造成的。
密尔进一步完善了由洛克提出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以解释人类知识的获取完全是在后天环境中的学习而得,而不必借助于任何先天的大脑组织。
按照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空白的大脑将各种感觉记录下来,洛克称之为“观念”。那些以连续方式重复出现的观念(如苹果是红的、甜的、圆的)彼此之间会建立联结,因此,其中任何一个观念都能使人联想起另外一些观念。自然界中相同的事物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系列重叠的观念。例如,大脑感知到很多狗之后,这些狗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有皮毛、会叫、四条腿等)就会被整合起来从而构成“狗 ”这个范畴。
自此之后,联结主义理论就在心理学界树立起来。它成了大部分学习理论,尤其是行为主义的核心观点,后者曾经在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统治者整个心理学界。就是现在,也经久不息,虽然有些改头换面。
行为主义的奠基人约翰·华生曾经提出了20世纪最著名的关于“白板说”的论断:
给我一打健康没有缺陷的婴儿 ,把他们放在我设计的环境里进行培养,我可以担保,随便挑选任何一个,我都能够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巨子甚至是乞丐或者是窃贼,而无需考虑他的天赋、兴趣、倾向、能力或者其祖先的种族和职业。
这种联结主义深入融合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侵染其中,不知不觉。我们的很多日常话语中就隐喻这一点。尝试去思考一下这些词语所蕴含得到的内涵,形容词:清白的、公平的、无暇的、纯粹的、纯真的、纯洁的;名词:污点、伤痕、瑕疵、污染。
父亲母亲们、爷爷奶奶们、老师们,是不是还是这么认为呢?望子成龙,想把孩子塑造成父母自己没法达到的角色---医生、律师、市长、书记……。
休学孩子的父母为什么会自责,这就是源头。爸爸妈妈们假定了孩子的大脑是一块白版,孩子没有取得好成绩、孩子休学,是自己没有培养好,而忽视了孩子大脑的“先天配置”。
婴儿的大脑不是一块一尘不染的“白板”。孩子一出生,大脑的初始配置已经成型,就像我们买了一台电脑。3000块钱买的电脑和10000块钱买的电脑,配置是不一样的,你不能要求3000块钱的电脑去完成10000块钱电脑的功能。何况,我们的大脑比电脑可要复杂不知多少倍。
婴儿的大脑或者说人类的大脑是模块结构化和网络化的。人类的婴儿期比其他的哺乳动物长的多,荒原中的出生的小马,出生后必须很快就要奔跑,否则就会成为盘中餐。人类的婴儿,携带者高配置的大脑,需要在与环境因素的交织刺激中,成长、成熟。所以,即使是先天的高配置的大脑,如果缺乏环境的刺激优化,也会成为一个白痴。
所以,孩子休学了,父母还是有一定的责任,同时也说明各种适度的辅导班训练、经历大场面,还是有助于开发出大脑的潜力。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命运,冥冥之中。认识到这一点,不是让大家放弃,而是要让大家合理评估,确定适度的目标,努力了,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