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满分五星)
今年年初发售的书,虽然有尤瓦尔赫拉利的推荐,我读之前认为不过是新的一本对认知科学的概述,读完之后发现真是捡到宝了!
全书主要就围绕无知、错觉以及知识共同体三个主题,给出了一个关于我们思维的“大一统”模型,而这之中它并不批判错觉与无知,因为放到群体智能的视角,它们都有各自的作用和必然存在的原因,而列举它们为的是告诉我们“人类不能做什么”和“我们可以做到哪种地步”,为轴心时代一直备受推崇的理性划定了界限,也让我看到在绝对理性之外,哪怕是看似“错误”的思考模式所独有的价值。
阅读这本书要先了解作者的前提假设-思维是行动的延伸,为的是让我们的行动更有效率,这与我此前解读《笛卡尔的错误》时的感悟有些相似,为此书中还特别提到了具身认知,强调了只能并不只存在于大脑中。在这个基础上重新来看待思维中创造和预测的优势,以及种种错觉和无知,就更能理解作者的逻辑。
一、人类社会是个知识的分布式网络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知识共同体的概念,我将这个概念做了些自我的理解,那就是人类社会其实是一个知识或者说技术的分布式网络,蜜蜂、蚂蚁的社会网络用形态的分化储存技术,而人类社会则更为精细,将技术拆解为知识存储在了整个社会之中,所以你只需要懂得如何打开水龙头和打维修电话就可以使用自来水管道,你也不必了解计算机原理就可以用它来完成工作。
而依我所见,这也提供了一个工业革命时代以来生产力指数增长的解释视角,那就是知识的分布式网络算法效率的提升,提高了有效知识传递和整合的速度,就像传统数据库面对大规模数据处理时显得力不从心,需要大量时间才能完成整合,而Hadoop这样的分布式网络的应用使得大数据分析再一次上升到了新的规模,人类社会的知识结构经历一场从图书馆式的分类存储到碎片化每个人身上按需搜索的升级,整体看起来更为混乱实际上却更为有效了。
二、个体的限制成就了群体的成功
从知识共同体的概念出发,隐含了作者的一个假设,智能存在共同体之中,而非个体身上,我们很认为自己思考得出的结果很可能大部分来自社会网络,不信?想想有多少知识是从别人、媒体或者书籍那得来,有多少你认为自己发现的东西早已有人发现。每个人在知识共同体中就是一个存储单元,有限的存储能力虽然是个体的缺陷,却是保障群体智能稳定的基础,使得人类社会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研究中的元胞自动机,让人类社会本身具备了“计算”能力,随着存储单元的增加(人口),算法的优化(信息化),计算能力就像cpu不断升级换代,呈现了人类群体之上的摩尔定律,而在这之中人类思考中的直觉思维(《思考快与慢》中的快思考)以及高估自己所知的错觉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们使得我们更轻信他人的结论,但是也让我们通过他人的知识弥补了自己的无知,更重要的是这在群体层面构成了一种简单的知识计算结构,每个人只需要处理自己这个步骤的计算,我们不需要浪费时间去分析水龙头的设计是不是最优的,我们要做的是喝上干净水之后去干别的事情。
三、识别偏误超越限制
由于我们绝大多数的观念都源于群体思考,如果这种群体思考的范围不够广泛,那么直觉的判断与对知识高估的错觉就会不断被放大,大的来说很多科学家坚信列举事实真相就能改变公众舆论本身就是学界群体思维的谬误,将自己业内的方法当作了普世的真理;小的来说一个最了解核辐射危害的人却在实验中用螺丝刀去分离放射源的,因为人在一知半解中还容易相信自己对情况一直都有着掌控,当然这些问题有时也有好处,没有它们也不会有那些在技术还不成熟时就冒险航海探险的英雄。
不过如果你还是想尽量减少这些谬误,就要解决“如何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和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而书中提到了一个方法-解释性深度错觉测试,简单的说来就是面对一个情况或问题,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很了解就去尝试解释它的原理,这之后再重新判断自己是否了解,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极大纠正我们判断中的错误。
一个实验让人们尝试去补全图二中自行车的图片,近一半人无法完成(图三是一些人给的答案),而即便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也并没有表现得更好,更关键的是专业骑手也很难拿满分。当你觉得自己掌控全局时,让自己解释一下原理和情况,你就会发现自己有多少未知还需要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