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又在用path,有些同学应该也有用过。这个在2010年上线,之后风靡一时又昙花一现的一款私密熟人社交app。
大多数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path的设计风格,今天与大家分享path的一些显而易见又很用心独到的设计模式。
导航
一款app一般兼有主导航和次级导航,主导航是一级菜单之间的切换,次级导航则是二级菜单甚至以下菜单之间的切换,针对具体某一功能模块。
path主导航选择的是选项卡菜单式(即扁平式标签栏)。用户可以直接从一个版块跳到另外一个版块。底部五个tab,以保证页面的可读性。path在设计标签栏时,选中的 tab 以实心灰突出显示,以示区分。
path“添加好友”页面,层级关系明显,页面次级导航选择的是列表菜单式(层级导航)。用户要到达另一位置,必须先原路返回,在iOS中叫做返回按钮(back button),在Android中则称为向上按钮(up button)。
btw,任何时候,给予用户实时反馈,页面加载过程中用“loading”进程器指示加载状态,并文字“在 Path 上查找联系人”以做文字标注。
工具
工具箱
path图片发布,由于图片由大量效果处理的需求,采取底部工具箱的形式。主工具箱放在页面底部,工具箱标签+图标的形式展现,增强可用性。从主工具箱中选择一个工具(滤镜),其子选项才显示出来,同时提供当前位置(页面顶部) 及 退出路径;
其他展现方法:
1. 出现一个浮层选项菜单,显示该工具特定的一个选项集;
2. 也可以作为第二行显示在工具箱上方,如新浪微博);
扇形工具箱
悬浮式行为召唤按钮
path的核心功能是分享(照片、音乐、图书、电影...every thing),用户操作单一(即发布内容),把悬浮式行为召唤按钮(calls to action)放在了中间的tab上是个不错的选择。帮助用户快捷使用特定全局操作(发布图文等)。注意:行为召唤按钮在打开状态时,由“+”变成“X”。
行内操作
操作按钮与其作用的对象在同一行,而不是全局或者整个屏幕层级上。行内操作应靠近被操作对象,选择用户熟悉的图标,且可以考虑为图标加上文字标签。path的心形图标标示inner circle,实心表示已添加,空心表示未添加;同时添加联系人,添加后的“打钩”符号表示已添加,都是符合用户心理预期的图标。
批量操作
常见的批量操作包括选择删除和重新排序,删除和重排这样的批量操作最好使用独立的编辑模式,并提供一个退出编辑模式的明显选项;
path 的发起群聊功能,和私下分享功能,可以批量选择。点击“X”或者不做选择点击“完成”即可取消。
...诸如此类用的优秀设计规范
以上,这些都不是重点...
重点在于不可言表又浑然一体的东西——美感。
在于时间线,时钟,月亮icon的早晚安,inner circle,锁,点击封面的高亮特效,送羊🐑,在于一键分享音乐、定位、图片...
在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瞬间。
Q:为什么文章有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A:因为——要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