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呵护家园
专注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
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节目中说过:所谓的“天才”身上都具备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超强专注力 ”。
很多孩子成绩优异的原因,并不是天赋异禀,而是他能够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吸收知识的能力很强。
所以想要孩子学习优于常人,培养孩子专注力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孩子的世界就如同含羞草的世界,一般响动太大,都会让孩子吓得不轻。其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让孩子做出了一些天生的动作,即为原始反射,更甚者,可能使孩子哭起来。新生儿的原始反射被及时激发是正常的好现象,这表明孩子的神经系统和机体的基本功能基本完备。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的产生。不得不提的是,这种链接通常是交错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个器官刺激就有可能牵扯到其他神经元的反应,产生联想和形象具体的感受。
紧接着便是脑神经的深度链接,突触密度(神经元之间联系的紧密度)在出生时非常稀疏,需要加强联系的紧密度,从而形成髓鞘。
最后是大脑的自我调整,儿童脑神经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会产生过量脑细胞,而这些过量脑细胞就需要逐步进行突触修剪。脑细胞产生止步于青少年时期,而后就是脑细胞不断死亡和减少的过程。
这是人的专注力产生的过程,其可证明,人的专注力是与生俱来,但同时又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专注力不足,有的家长觉得孩子的专注力好,就是能长时间专注一件事。
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家长这么说:“我家孩子专注力没问题啊,看一下午电视都坐得住呢!”用玩手机、看电视的时长来衡量孩子的专注力水平,是很多家长都会存在的一个误区。
电子屏幕里不断变换的彩色画面,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这时候孩子使用的是被动注意力。而学习、动手这些需要孩子付出一定的意志和努力,这时候就要用到孩子的主动注意力,主、被动注意力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判断孩子的专注力水平,应该以主动注意力作为评判标准。
比如家长们在家可以试着观察孩子阅读、做作业、画画、拼图、搭积木等活动,如果孩子的专注时长在他的年龄区间范围内,那么就说明孩子的专注力是属于达标范围的。
如果达不到标准区间,家长就需要引起重视了。要趁着孩子大脑还未定型之前,及时带孩子进行专注力训练。
通过原始反射,轻松改善孩子专注力
从神经科学角度来说,通过专业锻炼,让不同脑区的神经联结和传导变得更好、促进神经递质分泌、改善认知功能,那么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更为集中。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罗伯特·萨博斯基教授指出:大脑里的前额皮质让个体选择"更难更具挑战性"的事,恰恰这就是注意力想要的方向,来支撑我们高效完成困难枯燥的工作和目标。
前额叶作为大脑中冷静和理性的部分。诸如工作记忆、冲动控制和决策等能力,很大程度上都由前额皮质控制。
受前额叶发育规律影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或者有挑战的问题时,会不受控制的出现分心走神、拖拉磨蹭,影响学习状态和学习力。
原始反射是人在出生时就具备的本能反应,它们在婴儿早期对于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这些原始反射在适当的时期没有得到良好的整合,就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协调、感知能力以及专注力。
目前已经有一些有效的整合原始反射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方法:律动的方法、等距压力的方法和健脑操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先从律动、等距压力和健脑操的方法来整合原始反射,进一步解决孩子专注力不足的问题。
(1)律动的方法
律动方法由儿童摄影师克里斯汀·林德所创立。她通过大量观察发现,不同年龄段儿童有着相似的动作模式,且这些动作与孩子后续发展的能力紧密相连。后来,她总结出这套方法(自称为律动教育学)。
例如,通过特定的律动动作,可以刺激孩子的神经系统,帮助整合那些影响专注力的原始反射。
有个孩子在学习时总是坐不住,注意力分散。经过一段时间的律动训练,他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专注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律动的方法,不仅能解决儿童的运动障碍,如斜视、远视、痉挛等,对一些精神类疾病或抑郁症的成年人也有显著效果。
(2)等距压力
是由俄罗斯籍女心理学家斯韦特兰娜·玛斯吉蒂娃创立的方法。她利用十分轻的等距压力去加强反射模式,对年长的儿童及成年人特别有效。
孩子在阅读时常常跳行、漏字,经过等距压力的训练,他的阅读专注力有了很大改善。
(3)健脑操
健脑操是教育肌动学的一个分支,由著名教育家保罗·丹尼逊博士创立。通过一系列动作,如爬行、喝水、打哈欠、在空气中画形状等,让身体的不同部位得到整合,从而改善注意力、记忆力、阅读、写作、听力、身体协调等,实现人的“全脑运作”。经过健脑操的训练,让孩子能够更加专注地完成作业,效率大大提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