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从事培训工作,总能接触到许多爱学习的朋友,他们积极参加大大小小培训活动、各类免费自费培训体验,我也是这其中的一员,深怕错过什么,随着反思的深入,以及章老师的循循善诱:P ,我开始尝试改变,不再跟风扎堆,也不那么知识焦虑。写这篇文章,say you say me,抛出问题,给出我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法。
学的太多,没有目标
我看到很多爱学习的朋友,真的是什么场合都能碰到(说明我也去了一部分:P),他们会把老师的PPT全都拍下来,记录老师说的话,结束后在群里说,“今天学到很多,收获很大,谢谢XX老师,辛苦了!”,当然有客气的成分,不过我很想知道,到底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呢?拍下来的PPT,录下来的音,你会再去看和听吗?我预计80%以上都不会。拥有了知识的载体,仿佛就拥有了知识一样。
我的情况只能说有过之无不及,我兴趣十分广泛,对心理、历史、文学、商业、教育、电影、经济、营销、英语,思维等等方面都有兴趣,导致我每天都会涉猎各类信息,自己忙的不亦乐乎,但似乎除了心理学稍微深入些外,在其他领域都是三脚猫。美其名曰,“我喜欢”。不过后来想想,目的是什么呢?不谈其他,就说目的是“我喜欢”,那肯定也希望对这些领域的理解认识更深入和全面吧。但精力够嘛?效果好嘛?答案是否定的!每天东学一点,西学一些,没有形成知识体系,也不容易形成强化记忆,今天记忆的内容,隔了一段时间后,再去看相关内容,记忆储存的空间已经不同了,等于一次又一次的重启,事倍功半,这就像大家推抛锚的汽车,一旦推动了,就没有那么吃力,刚开始那下一定是最花力气的,但间隔的学习,就如同推车—停车—推车—停车,永远很累,车还推不远。
我之前听到一句让我很震撼的话语,“一次烧开一壶水”。所以,学习最好的办法,还是“断舍离”,理性思考,选择学习内容的目的是什么?是学术研究?学习技能?解决问题(最好的目的)?社交货币(最常见的目的)?休闲娱乐?认知升级?纯粹喜欢?目标又是什么?即学到什么程度?花费多少时间?达到什么效果?产出什么内容?
一旦明确目标后,就不会彷徨、左顾右盼,不会焦虑(之前各种都是知识焦虑的体现),全心全意往这个方向走。
学习太浅,没有深入
在一次大五人格的培训分享上,一个学员说:“这个产品很好,分了那么多维度”。其实无论是学术大五还是商业应用大五,都分很多子维度的,原因我认为,从学术上讲,各类人格特质测评,做因素分析,往往都能归成5个因素,但这些题目的表述,可以是很多方面的,这就造就了总体是五个,每个维度下面又可以命名很多子维度;从商业上讲,维度多可能性也多,各类组合也多,能汇总能拆分,自圆其说,各个子维度还能够组合,构成“能力”(虽然只是能力的可能性),一句话,就是玩法多。
但学员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他看到的这个领域的东西少而且浅。只学过情境领导,就会认为领导力就是SLT;只学过英雄之旅,就以为讲故事就是这个套路......碎片化,零散化的学习容易导致这个问题。
破解之道,我认为在以上第一步选定好目标方向后,第二步深入学习,短时间内强化,可以读教科书,回归基本面,建构完善的某领域知识体系。如果时间紧,想快一些,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看综述论文,可以迅速帮助你建立一个领域的框架知识。
直接听来的,我现在不会直接往头脑中塞,需要过滤一遍,一边听一边“嚼”,因为“没有嚼过的知识不是你的”!而且老师说的也不一定都对,不要照单全收,或认为这就是这个领域的一切,且听且思考。
学习为主,没有产出
从学习的input到嚼知识的process,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便是output产出和应用apply。这是我要进行“刻意练习”的最为重要的部分。目前我学习的产出以笔记为主,我们组织的每次培训,都会全程跟课,课后出笔记,听课是一天或两天,而我做笔记,特别是做成PPT往往也需要将近一个工作日,做完后章老师还要花时间再补充美化优化,最终成为“内容产品”,这就是一个重建的过程,把别人的知识初步变成你的知识。再之后,便是应用,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这一点我还在不断尝试努力中(技能类的学习相对容易应用),不过,对于培训HR而言,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就是有机会去和别人讲,当能够和别人讲述相关内容时,特别还结合了自己的理解感悟,和自己过去的知识体系形成建构,这些就真的是你的了。总结下,产出应用可用三个部分来完成,笔记—转述—应用,笔记确保较全面的掌握了所学,还原所学,转述确保知识得以内化建构,应用确保学以致用,用而有效,是学习的本质目的,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找机会想办法去应用。在使用中反思,获得认知升级,再去学习,循环往复。
综上所述,我将正式学习的过程分为以下五步:明确目标—系统学习—传化产出—应用所学—升级认知。不要再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实践,反思,实践……确实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