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说寺庙寺庙,把他们连在一起使用,其实,寺和庙并非是一体的。
“寺”是和尚修行和居住的处所,除此之外,寺院里还要供奉各类佛像。比如,随着佛教的传入,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白马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寺。到南朝时期佛教发展繁荣,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说。除白马寺外,还有闻名中外的少林寺。
“庙”是指我国古代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也有人将皇帝的宫殿称之为“庙堂”或“廊庙”,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有些史书中,把皇帝与大臣所商讨的对称也称为“庙算”或“庙议”。皇帝死后,追赠的谥号便也称为“庙号”。这都与庙有关。比如“高祖”、“太祖”、“太宗”、“高宗”、“世宗”等等。不管从哪方面说,庙都是一个高规格的所在。
除此之外,在中国历史上,先秦之后有一个规定,凡有功于国的,死后方可入庙,享受人们祭祀礼拜。如《后汉书·梁统传》描述,梁统之子梁竦:“尝登高远望,叹息言曰:‘大丈夫居世,生当封侯,死当庙食……’”现如今,从历史上留下来的庙,几乎都是用来供奉和祭祀有功于国的历史人物,如关帝庙、岳飞庙、孔庙等。
确切地说,寺与庙的最大不同就是,寺里供奉的是佛,而庙里供奉的则是偶像化的有功之臣。人们在寺里祈求,是精神的追求,是期望得到佛祖的保佑;而人们在庙中祭祀,则往往是为了纪念国殇,表达对功臣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