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与同事吃完午饭回公司的路上,遇见一名红衣长裙美女问路。“请问大望路地铁站怎么走?“美女问道。我本想回答,毕竟是对方是一位符合大众审美标准的美女,作为正常男人还是想搭讪几句的。正准备说,“你是去1号线,还是14号线?”,结果被身边的男同事抢了先。他直接说道,“从这里一直往前走就是。”美女笑着说声谢谢就走了。
我心里有点诧异与疑惑,倒不是因为同事抢先回答美女的问题,而是他的回答。大望路地铁站是一个1号线与14号线的换乘站,但两条线路的站台相距不近,大概有个800米,走路需要2分钟左右。而同事没有问她想乘坐哪条线路,就直接给出了一个地铁入口的方向。我将想要说的话告诉了两名同事,其中一名技术同事说我是典型的技术性思维,如同代码中的if-else逻辑。根据对方的需求条件,执行要做的事情。而那名回答问路的男同事则说,对方只是问大望路地铁站怎么走,我就直接给她想要的答案,倒没有想那么多。为什么有这种思维上的差异呢?
那名男同事的学习与工作经历同自己不同。自己一路从理工类的经历走过来。从小喜欢数学,高中选读理工类,大学读数学专业,毕业之后从事技术开发工作,之后又担任过项目和产品经理,现在负责技术管理工作。而那名男同事,从初中开始学习绘画,高考报考艺术类专业,花了两年的时间考上了清华美院,读了服装设计专业,毕业之后从事服装定制行业,经常需要同不同背景、领域、阶层的人打交道。由于服装定制行业的特殊性,他需要学会察言观色,充分挖掘顾客的需求,引导顾客做出合理的定制选择。他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出色,顾客很满意,常受到他们的称赞。
反观自己,典型的技术控性格,内向、喜安静、不善交际。除非感兴趣的技术与产品方面的问题,自己一般不会主动发起交流,感觉聊天是在浪费时间,宁愿安静地查看一些技术行业内的动态和新技术。对于每个问题,会先从需求的角度考虑,会去弄明白对方的想法是什么,或者找出可能的原因,然后考虑可能的实现和解决方案,最后才会给出一个最优的方案,当然也会告诉对方还有BCD可以选择。
回到那个美女问路的事。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自然会去考虑美女的需求是什么。去大望路地铁站是个模糊的需求,因为大望路地铁站有1与14号线两个站台。技术思维的人最反感模糊的东西,如果需求不明确与模棱两可,可能会骂人,甚至甩袖而去。在互联网行业,常见产品经理与技术开发人员之间的撕逼大战,吵得水火不容,势不两立。但可笑的是,最终产品被开发出来,投入了正常的运营。为了弄清与明确需求,我的第一句话必然会是,“你要去坐1号线还是14号线?”然后根据对方的回答,给出相应的路线方向。这是很理性很合乎逻辑的做法,我自认为。
但自己这种回答思路真的合乎逻辑吗?答案是未必!
男同事的回答是直接的,直接告诉对方往哪个方向的路走。美女听完之后,说声谢谢也就走了,没有第三句话。你看,这过程是多么简单高效!如果是换我回答,我需要说两句,她需要说三句,彼此都多说了一句话。增加沟通的时间不说,还给她增加思考与反应的心理负担。如果站美女的角度来看,肯定是喜欢给自己最直接的答案,立即把问题解决,而不需要做过多的思考与反应。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的那名男同事确实更加善于沟通,更精通人性的心理。
此事也让自己联想到前端的问题。在前端开发领域,之前没有什么框架与构建工具可以选择,需要一行一行手写js及html脚本,没有所谓的前端工程化的概念。而如今前端从非主流走向主流,各类框架与构建工具层出不穷。如果不去学习最新的框架与构建工具,依然遵循旧有的开发习惯与思维,那么开发效率会是十分低下,根本无法实现前端工程化的快速开发,无法支撑目前互联网产品快速迭代的业务需求。如果现在有人跟你说,我喜欢每行脚本都手写,那么请小心这样的人,要么对方是超级大牛,要么就是井底之蛙,但前者概率极低,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可惜很多老的前端技术人员还停留在陈旧的开发方式与思维中。
井底之蛙看到的天始终只有井口那么大,为了看到更广阔的天空需要跳出那口深井。多年来,自己始终停留在自己的思维与认知方式里,不能跳出思维的墙,摘下有色眼镜,去看到更多的可能。最庆幸的是,自己这次去思考了同事的回答,反思并意识到这个问题,日后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不要做井底之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