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被5:30的闹铃叫醒,缓慢地坐起来,感觉大脑还沉沉的睡着。按下闹铃的那一下不禁惊异“今天是大年初一呢!”
【一】
大年初一,家里在干什么呢?
{起五经}
大年初一要起五经。起五经=起五更,三更是半夜,两个小时一更,大概是说五点左右。
为什么要起五经呢?为了抢头香。说到抢头香,让我想起妈妈曾经讲的一个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说一个村子有两个人家的媳妇,一个温良贤惠,孝顺父母;一个刁蛮泼辣,别说孝顺父母了,婆婆稍微伺候不到位就被数落。
这天是大年初一,恶媳妇早早起床,把家里的事情丢给婆婆,自己急急忙忙准备妥当去抢头香。好媳妇也早起了床,忙于家里的事务,煮好了饺子🥟,拜过天地神灵,去敬婆婆,给婆婆端上这新年的第一餐。恶媳妇匆忙赶到了十字路口的的小庙堂,却发现已然有一炷香燃在那里。几年来恶媳妇从来没有抢到过头香,无论起多早,永远已经有一炷香在了。其实那是好媳妇的那一柱。
故事告诉我们,头香只是一个形式,如果连日常中最基本的礼仪孝道都做不到,拘泥于形式毫无意义,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在这本大账本上你永远及不了格。而温良孝顺,存善心,行善事的人,心里那柱香一直都在。
{祭拜}
起了五经,要开始摆供桌拜神灵、祖先。奶奶留下来的规矩新年第一顿饭全家要吃纯素。
因而早上用于供桌上是纯素的饺子,前一晚包饺子的用具也都是单独的,没有沾过肉食也没有染过五辛,即葱、蒜、韭菜、洋葱、香菜。
妈妈一般要3、4点起床,开始摆供桌煮饺子,五点左右就开始祭拜的仪式。最后,会叫孩子们来到供桌前,一一学样的拜一拜。尽管每次起五经我脑袋都是懵懵的,可每到这个时刻总是异常的清醒。在这个特殊时刻庄严的仪式,让我觉得非常的神圣。
{敬父母}
新年第一顿饭,要早早开始吃。吃饭之前先敬父母。一般是儿媳妇儿煮好饺子,端着盛满碗的饺子🥟携老公孩子去给父母拜年。
我们家哥嫂还和父母住在同一个院子,家里的仪式还是妈妈主持的。吃饭之前嫂子先到妈妈的屋里,给妈妈拜年;然后孩子们给奶奶拜年。哥哥不用拜,但是会拜岳父母。(孩子不用给自己的父母拜)。
这顿饭还有点小讲究,包饺子的时候,其中有一只里面放了一个小硬币,谁吃到了表示今年运气好!这让每个人迫不及待,又吃的小心翼翼。你听饭桌上,不断传来“哎哟哎哟铬着牙了!”虚张声势的声音。如果都没吃到,可能是煮漏了,那就是福气在家里啦!
{拜年}
一个村子里祖祖辈辈生活下来,同一个姓氏的人基本上都有些盘根错节的关系,都算是同一家人。因而在初一这一天,同一家人要相互拜年。
离得近基本是房前房后住,一大早天还蒙蒙黑就听到大门被推开的声音,或是喊着“婶子”就进门了。
我们家在同姓里辈份比较高,基本上从早上6:30开始,拜年的人断断续续,络绎不绝的直到中午。有的是一两个,有的是三五个,孩子们拿糖果吃,男人们续根烟,女人们心心念不忘我们家每年专门准备的煮黄豆。
大年初一最重要的主题就是拜年了。然而家乡的年实际上要从腊月的扫房、泡腊八蒜、小年、蒸花馒头、炸丸子开始算起,至到2月2的龙抬头才算真正过完呢。而我已经解释不太清楚其中都有哪些习俗要怎么过了。
【二】
昨天跟大头一起在北京过大年夜。一大早起来去超市置办年货,大包小包的拎回家;回到家,一个收拾屋子一个准备午餐和年夜饭;我们把所有的零食水果摆上桌,背景换成了欢快的新年音乐。可是仍旧觉得哪里不太对。
我们很珍惜第一次两个人一起过年夜,四目相对时觉得温馨、温暖,各忙各的时不由得落寞。气氛怎么也热不起来,欢乐不起来,我们没有交流,但是都感受的到,似乎少了点什么。
直到我摆开阵势准备包饺子。作为一个北方人年夜饭的餐桌上怎么能少得了饺子呢,顺便一展身手给这位地道的南方人瞧瞧。大头收拾好了跑过来凑热闹。一下擀个不成形的饺子🥟皮…一下捏个站不住的饺子🥟……。此时,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一直觉得少了点什么的“什么”其实是年味儿。
少了一家人在一起,紧锣密鼓张罗过年的紧张气氛。打扫的打扫、贴春联的贴春联,有的厨房帮厨,有的上街购物,细活儿女人干,重活儿男人扛,分工协作,好不热闹。
还有,按着老祖宗留下来的习俗,庆祝节日的庄严仪式和神圣感。
【三】
刚刚看完三川玲老师的《通往幸福的教育》,书里一个章节讲到:我们的孩子家乡在哪里?
现在的孩子在大城市长大,而父母很多来自不同地区,一旦被问起家乡,孩子就很难回答。这些孩子从小接触着国际化的资讯,接受国际化的教育。将来基本上是要出国深造的。
因此三川玲老师建议,在孩子不缺乏接触国际资讯的情况下,家长在节假日,尤其是传统的假日,应该选择国内地区,最好是父母一方的家乡去走一走,让孩子有家乡的概念。同时让孩子有机会充分了解自己国家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以期孩子将来在国际舞台上能够保有自己国家的文化认同感,不会迷失。
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这是非常好的家庭及文化教育。然而不可否认,我们的文化距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只有人才是文化的传承者。而父母们已经离开家乡,不再像自己的父母一样生活,不再按照家乡的习俗生活。今天留在我脑海里关于家乡年的习俗,将来我的孩子只能听我当做故事讲一讲了。
目前我们还可以通过带孩子去看,去体检以了解家乡的文化。再过几十年,一百年,可能家里的年会过的越加热闹,丰富多彩,但很难再有那质朴且浓烈的色彩以及那份神圣感。
这是社会发展的脚步,谁都无法阻挡。
在大年初一这一天,我乘着奔赴向雪山而不是家乡的列车上。在火车的轰鸣声中睡足吃饱后不禁思索:在未来建立的家庭中,我们到底能够给孩子留下什么?传承什么?
我想只有:无拘束的生活和自由的灵魂。